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李磊
来源:《商情》2014年第37期
【摘要】
学业倦怠是学生在学习压力下引起的一种情绪耗竭、非个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影响学业倦怠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情景因素和社会支持。
【关键词】
学业倦怠;影响因素
1 学业倦怠的概念
倦怠(Burnout)一词最初来源对服务行业人员的研究。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通过研究服务行业人员的极度压力,使用倦怠一词来描绘个体在长期的工作中所体验的一系列负面症状,如情感的流失,身体的疲劳,工作投入程度降低,对服务对象的漠然态度,工作的成就感低下等,这使人们开始重视了倦怠的研究。
然而,不久以后,研究者发现倦怠现象并不局限于服务行业人员中,非服务行业人员也存在倦怠现象,如企业工人和部门经理,军事人员,企业家,于是倦怠的研究扩展到广泛的职业领域。
1981年Pines和Kafry在以大学生和助人专业工作者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校求学期间的学习倦怠程度要高于助人专业工作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倦怠程度,并首次提出了学生倦怠的概念,其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倦怠现象。
随后,大量的研究者们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此领域。
通过对学业倦怠的性质、结构等的研究,研究者们普遍赞同,学业倦怠应该包括: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压力(例如对学习要求超过个体的资源、高度学习紧张)下,在学习中可能开始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逐渐丧失了学习目标和理想,对学习产生无意义感,学习绩效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即形成倦怠症状;当学生处于学习倦怠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遭受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对学习疏远、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意义感降低、情绪和身心衰竭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综合病症,例如易怒、紧张、沮丧和低自尊等。
2 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2.1个人因素
2.1.1 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倦怠
能力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动力。
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某件事情时,就会感到沮丧、厌倦、挫折、以及缺乏热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倦怠状态。
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
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感相联系。
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工作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
Hofboll和Freedy认为自己没有主宰的感觉,对环境的应对机会较少,倦怠的现象就更容易发生。
从总体上看,一般自我效能感都与倦怠呈负相关。
Ever研究发现,自我效能能够负向预测个体的倦怠程度。
Yang等(2005)对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可以看作是学习倦怠的前侧变量。
2.1.2 人格特质与学习倦怠
某些人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如对自我的评价低、自信心缺乏、较低的自我判断等)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倦怠。
宋晓颖(1989)考察了个体情绪稳定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发现不同情绪稳定程度的学生在学习倦怠上达到显著差异,低分组的学生倦怠程度显著高于情绪稳定性高的学生的倦怠水平。
人格特质中的稳定性和兴奋性与学习倦怠也有较高的相关,是学习倦怠较强的人格特质预测变量。
2.2情景因素
Branko在Maslach和Leiter(1997)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情境中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六项情景因素,对于中国国情来说,主要有以下4种情景:
2.2.1学业负荷
任务的超负荷要求与倦怠有重要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任务量的大小与时间上的压力与倦怠存在高相关,任务超负荷会导致个体产生倦怠感,尤其是对情感耗竭和非人性化的影响最为显著。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的压力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
主要表现在科目繁多、各种外部评价和压力行为等。
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父母过高的期望、学生自己的目标、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这些压力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使学生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和在有限的资源中进行大量的学习。
同时学业负荷也会导致学生生理耗竭。
严格的课堂纪律、高负荷的学习压力、激烈的升学压力和家长的高期望使很多学生时刻处于应激状态,身体方面承受着严重的负荷。
因此,生理耗竭反映的是在长期紧张的学习过程,学生生理能量和物质供应无法维持学习所需的能量和物质的消耗,导致的生理疲劳现象,是学习负荷对学生生理特征的影响。
2.2.2 奖赏不足
成败经历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考试结果的态度和在学习过程中成功的次数。
一般来说,学生过于看重考试结果,当成绩靠后就容易导
致一些学生萎序不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当前中国的教育因其考试难度大,大多数学生考试成绩不佳,使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在学习中很少成功的学生,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不愿意再去努力,也就会最终产生学习倦怠。
2.3 社会支持
总体上看,社会支持与倦怠之间存在相关。
例如在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人数和社会支持的满意度能够有效预测大学生在学习倦怠上的变量。
Yang等(2005)考察了管理信息系专业的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可以看作是学习倦怠的前测变量。
参考文献:
[1]Pines.A.,Aronson.E.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J].Free Press.New York.1981
[2]Yang,H.J,Farn,C.K. An investigati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MIS student burnout in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5,21(6):917-933
[3]宋晓颖.五专转学生情绪稳定,社会支持对学习倦怠之影响[D].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1989
[4]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