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学科年终教学视导总结上课讲义

初中数学学科年终教学视导总结上课讲义

初中数学学科2009年年终教学视导总结2009年12月14日----2009年12月25日,河东区教研室组织了成员有13人的视导组,对各街道初级中学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研讨、教学常规材料的收集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

每校一天,至此已经圆满结束。

作为数学视导人员,我听了20节课,检查了接近30人的常规材料,现将情况总结如下:纵观这20节课,每一位老师为了这次视导活动做了精心的准备。

无论是教具的准备还是教学设计都经过了仔细斟酌。

教师们态度认真,准备充分,都能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学设计较合理,层次分明,教学目的明确,都展示了自己的最佳水准,涌现了不少好课。

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也不是问题的拥有者,亦不是师生活动的主导者,而是一个活动情境的创设者、活动过程的组织者、活动深入的引领者、活动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情感的唤醒者。

教师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做法、自己的解题理由,能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感悟、共同进步。

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充分体现了河东区教研室推行的以“活动教学“促“活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常规准备充分,齐全、量足。

主要优点:一、备课精细、充分、合理有效大多数教师采用学案教学,有的教师自己做了课件、或准备了小黑板,还有的教师自己做了大量的几何立体模型、用剪纸让学生拼图等,做到了知识呈现超前,形象直观,激发学习兴趣,落实了学生的自主预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也便于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积极精心准备,思想上很重视,备课本上体现明确,备课师生活动真实有效。

二、教师定位准确教师在上课时,都做到了激情饱满,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

上课时,很投入,精力集中地在与学生点拨、交流,学生展示时,教师注意倾听,学生说错了,也不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定位把握准。

二、教学目标把握准确多数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体现三维目标,学习数学知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思维习惯、提高解题能力等,目标达成度高。

三、课堂中教师创设情境,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上课开始老师通过视频展示或动手操作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能以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物为例选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数学学科的特点,绝大多数老师以数学发现的视角处理教学,渗透着数学的图形美、符号美、数学思想等,学生的惊讶表情、成就感、优美的场景、思维的张力以及教师富有诗意的教学语言和优雅的教学风格,构成了数学文化浓厚的学习氛围,打破了以往课堂仅仅以教材内容为点缀的局限,将数学知识、学习方法与文化传承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就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

四、巧妙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

俗话说“耳中听到终觉浅,觉之此事要躬亲”。

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解题规律、图形的性质有哪些,而是让学生们在自己观察,自我猜想,自我尝试,自我验证中得出结论。

学生在这段教学中表现的异常兴奋,十来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画,又是剪,又是讨论,又是展示,又是交流,又是上黑板讲评,俨然像一堂手工课。

在学生“玩”“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老师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以学生动手为主导,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深入体会数学知识,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样的活动教学,都是以前所不曾见的,这既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批改作业的能力与反思、归纳总结能力、同伴合作交流及自学能力。

五、学生展示的机会在逐渐增多本次视导发现:所有的教师增加了学生上黑板去板演的机会,到讲台前讲课、到讲台上批改、写在小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等,灵活多样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通过学生展示的活动,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也了解学生的困惑,可以有的放矢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极进行二次备课。

同时让学生展示,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缜密,也训练了学生的规范做题,也避免了其他同学再犯类似的错误。

六、合作小组活动教学已初具模型很多教师已经按照区教研室潘主任的要求,想方设法地组织合作小组实施活动教学,给小组的各位成员编号,提问时不再喊名字,而直接喊几号,营造课堂激励机制。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给各小组的每一位成员合理分工,每个人都有任务,他们在探究、合作交流中,实施着活动任务,也达成了目标。

欠缺之处:1、观念陈旧,害怕学生出错,教师包办现象严重有些教师生怕学生出现错误,该让学生探究的,教师包办了,这样课堂倒是不出意外。

却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教师不注重关注新课改理念,不想法使用“活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依然故我地在精彩地讲解,还有的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到黑板做题,出现错误了,也不敢让学生说一说理由,生怕学生出错。

其实,学生出错是正常现象,出错了教师好对症下药,充分发动学生进行纠正,这样才能显出教师的功底。

2、忽视细节教学教师在讲课中,都注重了做题规范,有的会忽视细节,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如: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AˊBˊCˊDˊ中AB=140cm BC=90cm CD=60cm DA=120cmA ˊB ˊ= 70cm B ˊC ˊ=47cm C ˊD ˊ= 35cm D ˊA ˊ=60cm 学生这样写:B A ''AB =D A ''AD =70140=60120 C B ''BC ≠C D ''DC 4790≠3560 学生这样写显然因果关系颠倒,而教师竟然没改出来,打了“√”,不应该。

3、不注重学生反馈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学生出错可能多种多样,也可能有创新情况,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

不要只站在讲台前,多巡视。

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展示,让学生改错,效果好一些,课堂就“活”了。

4、对教材挖掘不深、不会引申教学时注意以教材为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如同步学习与探究等),适当拓宽教学途径和形式,加强了课程资源的整合。

如:在学习《27.1图形的相似》中教师呈现一题: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 ˊB ˊC ˊD ˊ中AB=140cm BC=90cm CD=60cm DA=120cm A ˊB ˊ= 70cm B ˊC ˊ=47cm C ˊD ˊ= 35cm D ˊA ˊ=60cm问: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 ˊB ˊC ˊD ˊ是否相似? 学生这样写:B A ''AB =D A ''AD =70140=60120 C B ''BC ≠C D ''DC 4790≠3560 这样做因果颠倒,学生更正。

引申:(1)如果改条件: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 ˊB ˊC ˊD ˊ中AB=140cm BC=90cm CD=60cm DA=120cm A ˊB ˊ= 70cm B ˊC ˊ=45cm C ˊD ˊ= 30cm D ˊA ˊ=60cm现在这两个四边形是否相似?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相似。

教师这时可以让学生小组探讨。

很快探讨出“不相似”,因为还有“对应角相等”这与四边形中所学的“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就重合了。

(2)引申“五边形”、“多边形”呢?这样,学生对“相似多边形的判定”就掌握透彻了。

4、临沂市所发《同步学习与探究》应用不同步很多教师在课前备课,到处找材料,埋怨学校订阅资料太少,教师上课资料找不到。

其实,临沂市所发《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题目很合适,有自主学习、自主尝试、开放性作业、拓展性学习,题目精选,层层提高,既能让学生预习,有能巩固知识,还能开发智力。

可有的教师上课时不知道应用,只是想把它作为课下练习使用,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努力方向:一、 教师上课要有激情教师在课堂中,以饱满的、投入的激情,可以使学生受到鼓舞,加上教师热情的鼓励刺激,学生一定可以“动”起来,“活”起来。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平常,没有温度、没有激情,课堂显得过于冷清,学生也不会动起来,教学效果也不好。

真正的好课,应是能深入学生心灵的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应多做学生心理方面的探讨。

二、 适当拓宽教材有些教师依据教材,看看哪儿都是重点,哪儿都需要强调,结果哪儿都上不好,目标不清晰,重难点不明确,在课堂上,轻则不敢发言,不敢对学生的表现及课堂的生成作出任何评价,重则表现出老师自身的稀里糊涂.一个例题稀里糊涂地处理完,究竟应该注意什么细节问题,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题目的引申、拓展点在哪,怎样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并不清楚。

所以,教师应加强教学业务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到准确熟悉把握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才能课上得生动、启智。

三、能力贯穿到学生中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人,是教师组织活动的主体,这是我们教师备课和实施教学行为的重点。

但是我们在上课时往往过多地考虑教学情境的引入、教材的内容的完成,教法的选择,步骤的安排,很少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活动的安排、能力的贯穿、学生的差异等,缺乏一些感性的、能深入到学生心灵的东西,所以,课堂成了教师表演,学生却不一定能参与,关键学生未被吸引进来,还远离于课堂之外。

有的课堂上,学生乱叫乱嚷,倒是学生看似“活”了,实际是“乱”了,老师还高兴地、自顾自地上课,这样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也是低效的。

真正的精彩源于学生,课堂的生命力也来自学生。

教师只有运用“恰当的鼓励,适时的评价”,摸清学生的心理,把学生引入到课堂的活动中,学生主动探究交流,主动生成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心中没有学生的课堂,不了解学生知识基础与心理需求的教师,不会上出好课来.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展示本次视导,不少教师的课堂上得很顺,有的就是上完后又重上的课,学生做题一点问题都没有,学生身上什么错误也不出,课堂的每一步应干什么学生心里都很明白,整个课堂平淡无奇,当然也毫无生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