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原产我国,是广泛栽培的最古老的传统谷类粮食作物之一。
远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谷子就已成为重要的栽培作物。
目前谷子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很广,主要在亚洲东南部,非洲北部和小亚细亚等地,以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埃及栽培较多。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淮河以北各省(区)栽培为主。
甘肃除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山地高寒牧区外,全省各地均有种植,草谷子是将谷子迟播、密植、收草以供牲畜饲喂之用的。
【植物形态】谷子是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疏丛型草本植物。
须根发达。
茎直立坚硬,高1米左右,主茎8~15节。
叶片狭长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0.6~2.5厘米。
穗状圆锥花序下垂,穗轴有细毛,短柄小穗着生在第三级分枝上,密集成簇,每小穗基部生硬毛3~5根,长于小穗;小穗长0.3厘米,含小花两朵,下部小花不孕,外稃较大,内稃较小;上部小花能孕,内外稃均较大;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有脉纹3条,第二颖长约小穗的3/4,有脉纹5~7条。
雄蕊3枚,雌蕊1枚,柱头羽状。
颖果紧包在稃壳内,自颖与第一外稃分离而脱落,种子椭圆或球形,色黄、白、棕、红或红棕,每穗有种子3000~7000粒,千粒重1.7~4.5克。
【植物特性】谷子是喜温中生型上繁作物,适宜于温暖干燥气候,对温度较敏感,种子发芽最低温为6~7℃,幼苗不耐寒,遇1~2℃低温即受冻害,最适温度24℃,需≥10℃年积温1900~3000℃,孕穗到开花期需24~25℃,开花到种子成熟则要求温度逐渐降低。
谷子耐旱能力很强,蒸腾系数为124,较玉米高梁为低,耗水量少,幼苗期最耐干旱,当土壤缺水时,可暂时停止生长,保持休眠状态,当土壤水分状况稍有改善,立即恢复生产,有农谚说:“晒得跌仰绊,一亩打两石”,是对谷子抗旱能力的真实写照。
进入分蘖期需水量逐渐增加,拔节至开花期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才能保证高产,开花至灌浆期需水减少。
对光的反应也较敏感,缩短光照可加速发育,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引种,由于光照增加,则生长繁茂,延迟成熟,草产量增加,种子产量相应减少。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各种土壤上皆可生长,耐瘠薄,耐盐碱,而不耐酸,能适应较强的盐渍土壤,最适于排水良好而肥沃的沙壤土或粘壤土。
对前作要求不严,大豆、玉米、小麦等是良好的前作,其后作宜播种玉米、大豆,马铃薯等。
最忌连作,连作时病虫害较多,草荒严重,产量下降。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谷子是粮、草兼优的传统作物,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籽粒去皮壳后是小米,为人类食用米类中营养最高的米种,籽粒内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外,特别富含人畜所必须的色氨酸和蛋氨酸每百克内的含量分别为192毫克和297毫克。
谷子茎叶是家畜优质粗饲料,特别适宜饲喂牛、马。
可以青饲,青贮或晒制青干草,用于冬春补饲,还可加工草粉和各种草产品,便于贮存,运输和饲喂,提高适口性和利用率。
脱粒后的秸秆,质地柔软、厚实,是适口性好、易消化的冬春补饲粗饲料。
在谷类作物秸秆中,总消化养料仅次于燕麦秸秆,有重要的饲用价值。
谷子收获期的全株鲜草,每千克含可消化粗蛋白质10克,总能量0.88兆卡,总消化能0.56兆卡,总代谢能0.46兆卡。
谷子产量高,正茬播种,一般可亩产籽粒80~200千克,与苏丹草、高粱、玉米高度密植混播时,产草量大幅度提高。
粟sù<名>(1)ㄙㄨˋ(2)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
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子。
沧海一~。
古代泛称谷类:重(zh恘g )农贵~。
(3)姓。
植物百科:名称 : 粟(ㄙㄨˋ)别称 : 黍仔、小米学名 : Setaria italica分布 : 数千年前中国、日本、东印度诸岛即有栽培,依考据推论原产地可能在中国大陆。
分类 : 禾本科品种 : 品种多达160多种,复杂难辩型态 : 为单子叶植物,株高约60~120公分,茎细直,中空有节,叶狭披针形,平行脉,花穗顶生,总状花序,下垂性,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径约0.1公分。
用途 : 粟的用途极广,与稻米大同小异花期 : 5~8月,11~1月盛产管理 : 性喜高温,生育适温22~30度,海拔1000公尺以下均适合栽培繁殖 : 繁殖用播种法粟粟,就是谷子。
我们的大地上生长的农作物多种多样,但统称为“五谷”,可见谷在农业中的地位之重。
谷子碾出的小米,养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
你见过谷子开花吗?你能想像到一个谷穗要开一万朵花吗?别说是城里的人,就是种了一辈子谷子的农民,恐怕也未必见过。
因为谷子从来不在白天开花,它开花的时间是在后半夜,准确地说就是在凌晨2时到4时之间。
天将黎明时,谷花就开败了。
这些有趣的知识,是一位和谷子结缘的农业科学家讲给我的。
他还告诉我,在中国,谷的栽培已有7000年悠久历史。
但美中不足的是,谷一直是一种好吃的低产作物,亩产不过百十来斤。
这位已经两鬓白发的农业科学家,几乎是用了毕生的精力研究谷的栽培,经过数十年试验,培育出多种谷子新品种,终于使谷的产量上了千斤,而且是高蛋白,令国内的知名专家惊叹不已。
前不久,他送我三小袋不同品种的小米让我品尝,有的金黄,有的洁白,一种米下锅少顷便熬成浓浓的米粥,另一种米在开水里怎么煮也煮不烂,米汤始终澄清透明,而香味则满屋飘荡,果真妙不可言。
我们难以想像一位科学家是怎样伴随着谷的生长,走过了自己数十年的生命历程。
仍说谷子开花。
那位科学家为掌握谷子开花的习性,在深夜一点钟走进谷地,一手打着手电筒,一手拿着小镊子,一朵一朵地细数那极小极小的谷花,从一数到一万。
而且,他要数的并不是一穗。
他一次选定了12个品种,每种10穗,总共120穗。
那就是120万朵花呀,每一朵花都要细心地数过来。
还有,一穗谷的万朵小花并不是在一夜间尽开,而是分散在一个月左右的日子里连续开放。
这就是说,观察谷子开花,就得连续30个夜晚不能睡觉!农作物一年一季。
每一次新的探索,都要经历几个寒暑的交替。
一个环节的挫折,便会毁掉一年的心血。
一年又一年,科学家的汗水洒进田野,心血渗入泥土,他都回忆不起一年一年是怎样过来的,不知不觉间已鬓染白霜了。
科学家以血肉之躯溶入了科学实验的滔滔长河。
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啊!再说杂交试验。
科学家先用5年功夫找来了全国各地的谷子品种,总共配出760种组合。
单凭这个数字,已足以调动读者的想像了。
科学家以付出自己宝贵年华为代价,让谷的杂交优势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而他还在往前走,又用谷子和谷莠子、旱稗子进行远缘杂交。
谷莠子、旱稗子原是杂草,真是大胆而奇妙的探索。
第一年杂交,穗子有几千,可就是不受粉,但那几十穗中独独有一穗受粉了。
科学家小心翼翼收下这一穗珍奇的种子,第二年单独种上。
出苗后,样子大变了,一棵苗分了十几枝,分蘖的特性继承下来了。
就在这一穗种子的基础上,又经历了8年的不断选择淘汰,谷莠子、旱稗子才变成了光亮如玉屑的白米。
粟Setaria italica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
又名谷子、小米、狗尾粟。
古农书称粟为粱,糯性粟为秫。
甲骨文“禾”即指粟。
粟谷约占世界小米类作物产量的24%,其中90%栽培在中国,华北为主要产区。
1986年中国播种面积为297.99万公顷,产量为454.0万吨,主要作为粮食作物,兼作饲草。
其他生产粟的国家有印度、苏联、日本等。
中国种粟历史悠久。
出土粟粒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如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距今已有六七千年。
7000年前的瑞士湖畔居民遗迹中亦发现有粟,但在古代世界文献中粟的记载不多。
A.德堪多认为粟是由中国经阿拉伯、小亚细亚、奥地利而西传到欧洲的。
Н.И.瓦维洛夫将中国列为粟的起源中心。
中国拥有丰富的粟的品种资源。
粟的野生种狗尾草(S.viridis)在中国遍地皆是,它和粟形态相似,染色体数都是,容易相互杂交。
类型和品种 F.柯尼克在粟的两个亚种S.italica ssp.maximum和ssp.moharium以下再分出德国粟、西伯利亚粟、金色奇粟、倭奴粟、匈牙利粟等类型。
弗里尔和J.M.赫克托将粟分为 6个类型。
通常中国粟被列为大粟亚种的普通粟。
形态分类上都以刺毛、穗形、子粒颜色等稳定性状为主要依据。
中国目前将粟划分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4个生态型。
中国粟品种有穗粒大、分蘖性弱等特点,表明其栽培进化的程度较高。
从欧美引入的品种往往分蘖力强、穗小、刺毛长,适于饲用。
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粟的育种工作。
新育成的良种抗病、抗倒伏能力有所提高,适应性也更为广泛。
形态和特性粟茎秆圆柱形,高60~ 150厘米,基部数节可生出分蘖,少数品种上部的节能生出分枝。
每节一叶,叶片条状披针形,长10~60厘米,有明显的中脉。
须根系,茎基部的节还可生出气生根支持茎秆。
穗状圆锥花序。
穗的主轴生出侧枝,因第 1级侧枝的长短和分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穗形。
在第3级分枝顶部簇生小穗和刺毛(刚毛),这是粟种的特征。
每个小穗具花 2朵,下面的一朵退化,上面的一朵结实。
子粒为颖果,直径1~3毫米,千粒重2~4克。
成熟后稃壳呈白、黄、红、杏黄、褐黄或黑色。
包在内外稃中的子实俗称谷子,子粒去稃壳后称为小米,有黄、白、青等色。
粟以耐干旱和瘠薄著称,这与其叶片表皮细胞壁厚,内含大量硅素,叶脉密集,气孔多,根系致密,吸收力强等有关。
蒸腾系数平均为257左右,低于玉米和高粱。
发育前期需水最少,中期需水最多,以小花原基分化到花粉母细胞四分体时期对水分最敏感,灌浆期也需一定水分,以后则需水较少。
喜温,但生育期短,故对积温要求并不太高,完成生长发育要求的积温在1600~3000℃之间。
发芽适宜温度为15~25℃,最高30℃,茎叶生长适宜温度为22~25℃,子粒形成期适宜温度为20~22℃,低于20℃则延缓灌浆。
粟是短日照作物,对光照反应很敏感,尤以生长点分化前后反应最为强烈。
富于短光波的日间光和适当缩短日照可促进发育。
栽培粟在春季或夏季播种,生育期60~150天。
忌连作,否则易滋生谷莠子(野生种)和蔓延病害。
种子细小,出苗后需及时间苗,以培育壮苗并保证适宜密度。
在不同地区可分别采取精量播种、机械化簇生栽培及大粒化种子等办法解决间苗问题。
中国重视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增加子粒饱满度。
粟既耐瘠,又能较好地利用肥料。
从拔节到穗分化,以及从抽穗到灌浆,是粟整个生育期间吸收肥料的两个高峰时期。
主要病害有白发病、粒黑粉病、粟瘟病、粟锈病、粟病毒病等。
主要害虫有粟芒蝇、粟灰螟、粟小缘蝽象和杂食性的粘虫、地下害虫等。
与粟相似的谷莠子也是一种粟田有害杂草。
稷#jì【释义】①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
有人说是指黍,也有人说是指粟。
②古人奉为谷神,还用“社稷”来称国家。
稷 <名>(形声。
从禾,畟声。
表示与农作物有关。
本义:稷谷)植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