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六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作用:
1、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 比较顺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也易于 贯通。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法
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 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 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 是逆推理。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 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 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 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 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 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3、句子的理解3
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位于文章开头:1.点名主旨,统领下文。 2、设置悬 念,吸引读者。3、渲染气氛。 4、埋下伏笔,或为 下文作辅垫。
6、写作的顺序及作用
• 1、写作顺序:
时间、地点(参观或游览顺序)、事情发展 总分顺序(包括总分总、分总)、事物的几个 方面。
• 2、表达方法有三种:记叙、描写、说明
• 3、记叙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一般只会考“倒叙” )
顺叙法
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
五年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宋程国 向华学校 2020年3月5日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点:
1、文题作用
6、写作的顺序及作用
2、词语理解 3、句子作用 4、线索题
7、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人物特点
8、环境描写和作用是什 么
5、如何概括文章 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思想。
9、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10、开放性试题的解答。
11、人称的作用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夸张:突出事物......特点,让人印 象深刻。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答题示例: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 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 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 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 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 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 情操。(节选自《话说知音》)
1、文题的作用
1、点名文题的写作对象 如:白鹭、松鼠
2、点名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有象征和比喻的意义 如:父爱之舟
4、是文章的线索 如:搭石
2、词语的解释1
解释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理解。
本意:
1、组词法:如果要解释的一个字,我们可以组一 个词语来解释。 2、分合法:如“勘测”的意思是“勘探、测量”。 3、近义词法:如“不畏”就是“不怕”。 4、反义词加否定的方法:“崎岖”就是“不平坦”。 5、描绘法:如“踉跄”是“走路不稳的样子”。
位于文章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照应前 文。为下文做铺垫。
位于文章结尾:1、总结全文,2、首尾呼应 3、点名 主旨,升华情感。
4、线索题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
1、以人物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2、以事情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5、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一、概括全文内容 • 1、本文写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
事结果怎样。 2、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3、找出每大段的段意串起来。
• 二、概括中心思想
1、本文表现了谁的怎样的精神。
2、本文表达了谁对谁(什么)的怎样的思想 感情。
• 公式:
•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文中义:..........
2、词语的解释2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 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 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 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 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 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 成……,与事实不符。
• 4、从主题思考: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深化....主题。
典型分析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 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 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哀。——鲁迅《风筝》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开篇点题。交代 时令,描绘了北京冬季肃杀的景象,渲染 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 “我”悲哀的心情。 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 表现了……
•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 赞扬了……抒发了……
•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感情一般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 动、高兴、渴望、震撼、眷恋、惆怅、淡淡 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厌倦、憎恶、 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 憾…… 品质一般有:诚实、守信、勤奋、专心、坚 强、善良、执着、勇敢、团结、爱国……坚 贞不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舍己为人、 乐于助人、顾全大局、知错能改、大公无私、 艰苦朴素、铁面无私、以身作则、纯洁善良、 见义勇为……
作用:
1、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插叙法
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 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
1、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 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答题方法指导
一要表明观点; 二要阐明理由,最好从好处或坏处 两方面来分条陈述。
电脑已进入了千家万户,我们写文章、 写信都可以用电脑来代替,且打印出来的字 美观整齐,有人就认为有了现代化的书写工 具,不必再费神地去练字了。对此,你有什 么看法?
8、环境描写和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 1、从环境本身思考:交代......时间(背 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 2、从情节思考:推动...发展,为.....做铺垫, 暗示...转换,勾连....情节。
• 3、从人物思考:暗示....思想,侧面写....性 格,烘托...心理。
三,解答方法:
(1)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 中的表现。 (2)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 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因为他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4)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得历史背景下活动,所以分 析人物就一定把他们放在一定得社会背景下去理解。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春天生机 勃勃的特点,渲染了欢乐的氛围,衬托了 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 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 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 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 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 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 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 丐也没有。 ——《变色龙》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 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
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 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反语。
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 激昂的感情。
1,这么简单的道理 你都不明白,你可真了 不起啊。
2,他把 所有的人都给骗了,不得不说他的 确有一套 啊。
作用:社会环境描写, 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 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 笔,交代了狗咬人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压抑的 社会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罗 斯社会的写照 。
10、开放性试题的解答。 题型一:感悟类 题型二:评析类 题型三:想象类 题型四:献策类
题型一:感悟类
例题1 读了选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答题指导:指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可以 概括,也可以用文中表现主旨的句子回答。
典型分析
我一个人慢慢的走在路上。月亮出来 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 张之路《羚羊木雕》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了夜晚月光 清冷的特点。渲染了悲伤的氛围,烘托了 “我”被逼要回木雕失去友谊的悲伤的心 情。
典型分析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 随意的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 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 泡。——莫怀戚《散步》
答题方法指导
第一,表明自己的观点,通常用“我认 为……”的句式来表述; 第二,联系文章具体内容,通常用“正如文 中……”的句式来表述; 第三,结合自身生活体验,通常用“在我们 生活中……”的句式来表达; 第四,概括总结,通常用“总之,我认 为……”的句式来表述。
• 例题2 文中说“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 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 的心”,在生活中,你也一定有过不少的 幸福体验,结合课文和你的生活经历,谈 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 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 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 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3、句子的理解1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联系上下文说说 你对某句话的理解)
1、把话通俗的转述一遍,或者解释一遍。 2、根据文章的中心理解句子 3、说出自己的想法,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答题示例: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 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 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 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 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 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 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 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 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 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