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综合测试卷
一、细心计算(26分)
1.直接写得数。
(6分)
25+43=
70-46=
58-34=
56+35=
65-17=
37+48=
26+49=
46-19=
50+80=
170-80=
900-500=
1200-600=
2.用竖式计算。
(带☆的要验算)(20分)
539=
☆458+343=
636-478+722=
842-428=
☆705-258=
437+182+356=
二、仔细填空。
(32分)
1.6个千、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这个数接近()千。
2.□8=6☆中,☆最大是(),这时□是()。
3.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写字台的高度大约7()。
(2)儿童心跳75下大约1()。
(3)中国象棋棋盘厚15()。
(4)小强上午在校时间约3()。
4.从0,3,7,9中选出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最接近800的数是()。
5.在()里填上>、<或=。
5分()50秒
100分()3时
8厘米()9毫米
8米()8分米
9厘米()2分米
30毫米()3分米
6.按规律填数。
(1)685,690,695,(),()。
(2)876,776,676,(),()。
(3)506,612,718,(),()。
7.先写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再想想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8.
三、慎重选择。
(5分)
1.下面的三个数中,最接近3000的数是()。
① 3003
② 2999
③ 3900
2.□891<7890,□里最大能填()。
① 6
② 7
③ 8
3.下列算式中得数不是六十几的是()。
① 24+38
② 83-17
③93-36
4.用这样的一副三角尺,不能拼出()。
①锐角
②钝角
③直角
5.17粒大米接在一起,长约是1分米,1700粒这样的大米接在一起长约()米。
① 1
② 10
③ 100
四、巧手欢乐园。
(3分+3分+4分)
1.图中,有()个直角,()个锐角,()个钝角。
2.按要求填一填,画一画。
(1)△在○的()面。
(2)△先向南移4格,再向东北移3格。
(3)○先向西北移3格,再向南移2格。
3.把下面的图形分别按形状和颜色分类整理并填表。
五、生活中的问题。
(24分)
1.至少需要几条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林家到学校700米,小军家到学校多少米?(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小汽车比小飞机便宜58元,小汽车多少元?(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叔叔买小火车和小汽车一共要多少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3)李阿姨带了700元买这三件玩具,够吗?(3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
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