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

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

历史上的公有制经济我们一般认为只有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才实行公有制,其实,历史上以国家或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有许多。

重读这些史实,对正确认识国企改革、发展民营企业等新问题会有一定的启发。

奴隶社会算是私有制社会,但也有公有制的成分,确切地说是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我国西周和春秋前期的工商业就掌握在官府手里,各项工艺品,都由官吏管辖的奴隶从事生产。

所谓“处工就官府”、“工商食官”正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这种工商业是官办的,就是公有制。

井田制就更一大二公了,从后来商鞅变法提出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看,井田制当然属公有制。

随着铁制农具、牛耕得使用和推广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使“蓬蒿藜荻”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逐渐得到垦辟,成为“庐田庑舍”。

由于奴隶没有这种积极性——“民不肯尽力”,井田处于瘫痪状态,到处是“维莠骄骄”、“维莠桀桀”的丛生茂草,弄得“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

七十年代在农村有社员锄地只锄地头的现象,生产队长和社员的矛盾也很紧张,生产队里的牲口到春天就缺草少料,这些现象类似于“民不尽力”的井田。

当然,如果真是众人拾柴火焰旺,社员都象英雄小姐妹一样热爱集体,生产队长都像史来贺一样关心社员,也就不需要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了。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途径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瘐积,场工未毕”(庄稼烂在田里无人收割,堆在场头没有碾打完毕)的“公田不治”的景象。

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于是出现了大量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

大跃进时就出现庄稼烂在地里的现象,因为收回来的和不收回来的都一样吃公社食堂的大锅饭。

现在国有资产流失的企业的老总们也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当然,这并非有意贬低奴隶社会公有制的作用,因为,这种制度的选择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集体的大规模的奴力劳动,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金字塔、空中花园、罗马大剧场等等都是奴隶劳动的硕果。

应该说明的是,两种所有制的选择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同时受各种社会力量的主观认识的影响,哪种所有制方式有生命力,哪种所有制方式更能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会选择那种所有制。

在后来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里,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也是这样。

西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收税而已,特别是文帝时,对盐铁经营采取放任政策,于是富商大贾、豪强地主“专山泽之饶”〔《盐铁论·禁耕》〕,垄断了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冶铁煮盐业,这不仅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助长了分裂割据势力。

汉武帝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采纳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私人垄断的冶铁、煮盐、酿酒等重要工商部门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铁器和买卖盐铁等事物。

汉武帝死后第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一年,郡国所举的贤良文学,曾议罢盐铁官营事,和桑弘羊等进行了争论。

这次会议由桓宽作记录,整理成书,就是现存的《盐铁论》。

会议的结果,取消了酒的专卖和关内铁官,对汉武帝的官营政策作了限制和修改。

这可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第一次争论。

东汉时期,除了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的个体经济之外,还有大量的国家所有制经济。

封建国家不仅掌握着大量土地及山林川泽,并且还直接经营许多生产事业。

特别是手工业方面的经营,更多的集中在封建国家手里。

东汉政府的很多部门,都直接经营生产事业,以供皇帝和整个贵族官僚集团穷奢极欲的生活享受。

在东汉的政府机构中,大司农、少府、将作大匠、太仆所掌管的全部税收收入外,它所管理的主要生产事业,是屯田。

东汉时期的屯田,以军屯为主,在沿边地区,还有募民屯田及放免刑徒屯田。

屯田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运输的繁劳,就地解决军粮。

大司农所属的平准署和导官署,还分别进行各种丝麻纺织品的染色加工及粮食加工。

西汉时,盐铁生产也由大司农直接经管,东汉时改由郡国经营管理。

少府实际上是皇帝的大管家,他除了管理山林川泽的各种税收归皇帝私用外,还直接组织整个皇室需要的生活用品和各类奢侈品的生产。

同时,少府所属的御府署,负责织造高级丝织品,及制作各种服装,尚方署主造各种奢侈品等,其规模都相当庞大。

将作大匠直接主持宫室、都邑、陵墓等土木工程的营造。

太仆则主造各种兵器器械,并管理各处牧苑,以供军事及皇室需用的马匹。

如上这些都属公有制经济。

类似于现在脱离政府部门以前的政府附属企业,其收入用于弥补经费的不足。

秦汉时期封建国家尚保留大量国有土地,由大司农和少府管理,是皇室和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东汉政府为解决农民破产流亡问题,经常地采用“假民公田”的办法。

所谓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的荒地和怨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民进行生产。

接受假田的人,在头三五年可以享受免除耕税的待遇,国家甚至可以向假借公田的农民贷给种子、食粮、和耕具,但是过了几年以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假税”,并承担其他封建义务。

《后汉书·和帝记》注:"假,犹租赁。

"假民公田就是把国有田地租赁给农民耕种。

也算是一种承包形式。

东汉政府利用假民公田的办法安置流民,是颇有成效的。

明初的田地有两大类:官田和民田。

官田就是国有的,是不允许买卖的。

民田属于官僚、地主和小自更农所有,允许买卖。

官田包括宋元以来原额官田,战后籍没张士诚等敌对政治集团的土地,开国后抄没官民罪犯的土地,以及战乱中的抛弃荒地,江河湖海新增的沙田、湖田等等。

这些官田,除佃给农民耕种收租外,有的作百官职田以代俸禄,有的作边臣的养廉田,有的作卫所军的牧马草地,有的作御马监种植饲料的苜蓿地,有的作府县学田和弓兵、辅兵、祗侯等的职役补给田,有的赐予诸王、公主和公侯功臣作庄田,还有的授给军士或让民商占有作屯田的。

从用途上看是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或是补充。

明朝手工业官营的也很多,洪武年间有官窑二十座,宣德时发展到五十八座。

洪武年间,全国官营铁矿有十三所。

官营铁矿除炼生铁外,还炼熟铁和钢,主要用于工部制造军器。

官营矿冶的发展不及民营,因为它的生产完全依其他官营手工业部门对生铁原料的需要而定,产量极不稳定。

可以说属于计划经济。

清朝洋务运动时的工厂也有许多如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即是公有制的。

虽然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机构存在种种弊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许多国家里的国有经济占了一定的比重。

法国的企业国有化开始较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府接受了德国交还的阿尔萨斯——洛林铁矿,还成立了国家氮化物工业公司和阿尔萨斯公营碳酸钾矿业公司。

一九三六年,当时的社会党勃鲁姆政府曾颁布一系列国有化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九三六年改组了法兰西银行,一九三七年铁路国有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又将军火工业收归国有。

法国大规模的国有化是在战后。

战争结束后,法国政府立即对战时与德国法西斯密切合作的企业,一律予以没收,使之成为国有企业,主要有雷诺汽车公司、电影工业、国营报业企业公司和法国染料公司等。

这类似于没收官僚资本。

一九四六年五月十七日,正式颁布了大规模国有化法令。

对煤炭、电力和运输三个基础工业部门实行了国有化,这些部门的国家企业包括法国煤矿公司、法国电力公司、法国煤气公司、法国航空公司、法国大西洋航空公司等。

在金融领域,法兰西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三十四家保险公司都实行了国有化。

据统计,到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法国政府在工商业中占有股权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公司已达到一百零三家。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克莱门特·艾德礼为首相的工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国有化的办法,来缓和国内矛盾,解决日益加深的危机。

工党上台以后,宣布他们要开始进行“新的试验——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

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起,工党政府先后把英格兰银行、民用航空、煤矿工业、铁路、电力、煤气以及某些钢铁工业等收归国有。

象西德这样一个战败国,能够在战后几年内恢复经济,逐渐有变为西方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其原因之一。

“社会市场经济”是路德维希·艾哈德(一八九七至一九七七年)首先提出来的。

“社会市场经济”即适应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

该理论认为,市场经济是基础,要坚持自由竞争,但不能对市场经济放任自流,国家要给予适当的调节。

国家的任务是保护市场经济,使他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为它的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影响下,西德的国有经济在战后发展极快。

到一九六七年,国家共控制了五千家工业企业。

政府直接控制了煤炭生产的百分之九十八,电力的百分之八十,铝的百分之七十二,小汽车和造船的百分之五十。

此外还控制了几乎全部铁路、邮电、航空、电讯、国内交通和港口等部门。

国有经济对西德经济的发展期了促进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如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有制经济,在其国内是与私有制经济平起平坐的,谈不上优越性,而且随时有可能通过各种形式变为私有经济。

同样是公有制经济,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公有制的表现大有不同。

关键就在一个字上,即“公”字的内涵不同,不同人代表“公”,不同人行使“公”的权利,便有不同的结果。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家国一家,再“公”的经济,也是国王或皇帝的私人经济。

同样私有制经济也是一样,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如“圈地运动”时的私有制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至少有野蛮与文明的不同,民国时期的私有制经济和现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民营经济更有质的不同,因为,制约这些经济发展的人和制度都不同了。

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由公共占有,还是有私人占有,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乃至人们所负的历史使命不同,根据实践的需要,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就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而言,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问题。

只要能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先进的,就是应该坚持的,不管它是否符合即成的理论。

王国侠2001年8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