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情景,回答问题:(1)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2)如图②所示,从左向右敲击瓶子时,各瓶发音的音调变化是:________.(选填“由高变低”或“由低变高”)(3)如图③所示,用手指轻叩课桌,使正坐在对面的同学刚好听不到叩击声,再让对面的同学将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则能听到叩击声.这个实验表明:________(4)如图④所示,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将瓶内的空气不断抽出时,手机铃声逐渐变小.由这个实验事实得到的推论是:________.(5)如图⑤所示,我们把水倒入瓶中时,通常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判断瓶中水的多少.【答案】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由高变低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真空不能传声音调变化【解析】【详解】(1)小纸片的跳动是由于扬声器振动造成的,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原因正是由于里边纸盆的振动;所以如图①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2)敲击瓶子时,声音主要是瓶身和水柱振动发出的,瓶中盛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因此从左向右敲打瓶子,音调由高变低;(3)敲课桌的另一端的时候,耳朵贴在桌面上是靠固体传播声音;耳朵离开桌子的时候靠空气传播声音,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所以耳朵紧贴在桌面上,用同样的力度轻叩课桌,这时对面的同学则能听到叩击声.(4)当用抽气机不断抽气时,手机播放的音乐声逐渐减弱,经过科学推理可得:真空不能传声;(5)往暖水瓶中灌水时,是由暖水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所以可以通过发出声音的音调变化来判断暖水瓶中水的多少.2.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1)若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声音的声源是________(填“空气柱”或“水瓶和水”),盛水越多,敲击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__.(2)若用嘴依次吹瓶口,也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此时发出声音的声源是________(填“空气柱”或“水瓶和水”),瓶中的空气柱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________.(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________.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答案】水瓶和水低空气柱高 A【解析】【分析】【详解】(1)[1]当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时,振动发声的物体主要是水瓶和水;[2] 敲击水瓶时,瓶中的水越多,水瓶和水越难振动,音调越低;(2)[3]当用嘴依次吹瓶口时,振动发声的物体主要是空气柱;[4] 吹瓶口时,瓶中盛水越多,空气柱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3)[5]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高调越高;故BCD项错误,A项正确.3.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
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B: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猜想C: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
(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的。
(选填“有关”或“无关”)(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__________。
实心铝棒铝棒长度l/10-2m频率f/Hz铝棒长度倒数1l(m-1)150500022713500 1.43783146 1.284912700 1.1510523750.95(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解析】【分析】【详解】(1)[1]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当铝棒长度都为0.71m时,横截面积不同,频率为3500Hz和3530Hz,由于这两个频率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以内),故频率是相同的,故结论为: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无关的。
(2)[2]由图可知,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是一条直线,即成正比,故发生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反比。
(3)[3]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铝棒振动,故可以看到水花四溅。
[4]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铝棒的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4.创新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一只手捏住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
同学们讨论后设计出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同学们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
同学们选择 5 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交流分析)(1)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______相同时,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______(选填“高”或“低”);(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分析表格中实心铝棒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长度低 1、2、5 横截面积相同时,铝棒的长度越长,频率越低【解析】【分析】【详解】(1)[1][2]由表格中实心铝棒1、3、4的数据可知,铝棒的长度是相同的,铝棒的横截面积越大,发声频率越低。
(2)[3][4]探究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时,应控制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故应选择1、2、5;由数据可知,长度越长,发声频率越低。
5.阅读下面的短文潜艇的“耳目”﹣﹣声呐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000Hz~30000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_____Hz到_____Hz;(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8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是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说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_____;(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答:_____、_____.【答案】10 000 20 000 6 000 m 变大不能因为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解析】【分析】【详解】(1)[1][2]人耳只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之间的声音,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大多在10000Hz∼30000Hz之间;因此人耳听到的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为:10000Hz∼20000Hz;(2)[3]①由速度公式得声波在水中传播的总距离为:s=vt=1500m/s×8s=12000m;由于声波是反射回来的信号,所以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s1=12=12×12000m=6000m;[4]②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即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变大;(3)[5][6]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小科同学在学习了平面镜的知识后,回家做了一个实验。
他将一支铅笔和平面镜平行并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平面镜PN高30厘米,铅笔长20厘米,它们之间相距20厘米。
(1)倘若要使铅笔与其像垂直,则小科可将铅笔转过_____度。
(2)如果铅笔不动,小科把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他发现B点在平面镜中的像B〞与之前的像B'相距_____厘米。
【答案】45 40【解析】【分析】【详解】(1)[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是对称的,所以当铅笔的物和像垂直时,铅笔与镜成45度夹角。
(2)[2]原来铅笔的像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点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即都是20cm;若铅笔不动,平面镜绕N点沿顺时针方向转过90°,则相当于平面镜中的像转过180度,此时铅笔尖底部B与镜面在同一平面上,所以B的像关于镜面对称,即都在镜面上,即B〞与B 点重合,所以B〞与之前的像B′的距离是20cm+20cm=40cm。
7.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2)小明在玻璃板的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还要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对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这是为了比较_____;实验中点燃蜡烛A的目的是__________;(3)小明完成实验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对上述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他将右侧贴有半透膜的玻璃板用夹子固定在量角器上,把形如“7”的未点燃的生日蜡烛C、D分别插在铺有方格纸的泡沫板的a、b处,透过普通玻璃看不到蜡烛C清晰的像,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他透过贴膜玻璃能看到蜡烛D清晰的像是因为__________;(4)请你说出实验改进后的优点(至少说出两点)∶_______________。【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完全相同像与物的大小使蜡烛A的像更清晰贴膜玻璃前光线暗一些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解析】【分析】【详解】(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以及方便观察像,用透明的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完成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