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2020-2021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

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2020年7月10日目录CONTENTS研究对象 (1)主要观点 (2)第1章擘画县域经济“十四五”新蓝图1.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4)1.2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 (5)1.3 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 (6)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7)1.5 培育产业新型业态的孵化基地 (8)第2章把握县域百强“先锋军”新内涵2.1 百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10)2.2 百强县是县域社会治理的展示窗 (11)2.3 百强县是县域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12)第3章优化县域评价“双门槛”新方法3.1 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14)3.2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5)3.3 数据介绍 (16)第4章 2020年百强县4.1 2020年百强县........................................................ . (18)4.2 百强县区域分布格局.............................................................. 194.3 百强县分布时空演变.................................................. ............ 204.4 百强县四大方阵分析.......................................... . (21)第5章洞见百强县的“高质量”新特征5.1 发展规模 (23)5.2 发展水平 (24)5.3 发展动力 (25)5.4 发展空间 (26)第6章展望未来6.1 未来县域的设想 (28)6.2 发展建议 (29)《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截至2020年2月(根据民政部2020年3月30日发布的《202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全国(不包括港、澳、台)除市辖区和林区以外的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包含387个县级市、1323个县、117个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研究对象图1 2020年中国县域行政区划类型图行政区划数量(个)3871323117493县级市 县 自治县 旗 自治旗主要发现◆2020年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格局极不平衡。

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8席,东北地区3席。

与上年相比,东部地区席位减少3位,中部增加2席,西部增加1席,东北保持不变。

从省域来看,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表现抢眼,分别占25席、18席和15席。

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一半,并包揽前3位。

此外,百强县四大方阵间差异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近三年中部地区的百强县席位增势明显。

长三角地区的县域依然雄踞百强县榜单前列,仍在多方面引领全国县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中部地区入榜数上升明显,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力稳步提升,特别是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百强县数量增长明显。

东北地区入榜数稳中上升,随着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累积,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部地区保持平稳,产业转移、区域协调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县域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

◆县域经济仍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百强县以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约十分之一的GDP,以占全部县域不到3%的土地,11%的人口,创造了县域约四分之一的GDP。

百强县中突破千亿GDP级别的县域达到33个,较上年增加3个。

◆富民与强县并举,百强县人均收入较高。

百强县人均收入水平较高,2019年百强县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均值为3.87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4万元,比全国分别高出26%、13%、59%,充分体现了百强县对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所做出的努力与成效。

◆百强县工业实力超越发达省份,固定资产投资为百强县经济增长做出卓越贡献。

工业是百强县发展的强劲引擎,百强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速都远超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等发达省份。

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平均水平为6.79%,高于全国水平。

◆百强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有待提升。

百强县三次产业结构中,二产占比高达到51%,而三产仅占43.4%,远低于同期全国水平和发达省水平。

同时,第三产业增速低于第二产业。

◆百强县对外经济开放度差异较大,资金吸附能力不足。

百强县对外经济开放度差异大,7成县域不到全国平均水平,比例最高的义乌市达到200%以上,但部分县域甚至不足1%。

此外,百强县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0.92万亿元,远低于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

◆对未来县域的设想:科学布局的城市规划、特色产业体系、水平优良的生态环境、数字孪生的信息服务、清洁集约的公共供给、和谐文明的社区组织、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发展建议: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县域核心竞争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构建县域特色发展空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激发县域市场主体活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支撑。

01擘画县域经济“十四五”新蓝图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打好三大攻坚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关键节点,对县域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提出新的目标,而县域经济也被赋予了新的定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小康要求“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小康还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组成的微观单元,其各个领域的发展水平均直接决定了小康社会发展质量的高低。

县域经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最大的群体,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关键在农村。

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好广大农村地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使最大群体的农民实现小康,才是“全面”的小康。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经之路。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继续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由城市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把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有机连接,实现农产品溢价,进而促进农民增收。

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发展县域经济对城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世界城镇化的历史来看,由农业人口占比较高的农业国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规律性经济社会现象;由此,城镇化率是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

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提高我国县域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2019政区划,人口约8.3占全国351/2 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 我国县域国土面积达85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89%,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核心。

治理,强化基层民主建设;另一方面,推进基层民主向地方民主发展。

在改革中加速县域政权治理能力和民主结构均衡的县域政治生态重构,推进全面小康社会政治建设。

2020年,我国文化GDP 的10%。

图2 “五位一体”小康社会建设与县域经济关系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在发展新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完成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等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县域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招商引资模式带来新机遇、新契机,并将助推县域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产业布局加快调整,县域经济迎接新机遇。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逐步形成明显的区域发展差距,即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甚至是后工业化时期。

随着产业转移的政策推进,东部地区产业也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而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过程中,县域经济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工业实现跨越发展,当前县域经济已经具备大规模聚集新的发展要素资源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将成为现阶段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引擎承接区域产业转移,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缺乏的问题,需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相结合,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域集中,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一是县域要合理布局产业,以产业新城或产业园区为依托,根据资源禀赋优势承接城市的人口、产业转移,对接要素流动,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增长同步。

二是通过完善创业服务和扶持政策,打造创业基地或园区,吸引人才、技术、信息和知识等高端要素等向县域转移,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

三是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县域经济要注重对现有经济的扶持,还要确保转移产业与本地原有经济的融合,促进引进产业的配套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以产业新城或产业园区为依托,承接产业、人才、科技等要素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转移产业与本地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产业承接要素融合县域人口基数大,潜在消费能力有待开发。

县域提供了承接产业资源转移的空间,与此同时,县域人口基数大,消费有待进一步开发,消费潜力巨大。

201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经济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阶段;而随着城镇居民、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县域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市场。

只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购买力,市场容量才会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才会更强。

可以说,没有县域经济大发展,就难以加快实现富民强国新跨越。

图3 县域经济承接产业转移的三大重点工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当前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县域经济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中扮演重要载体。

县域经济要打破壁垒,谋求跨行政区域共赢。

受行政区划、传统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县域发展仍旧停留在县域行政区划的区域范围内,但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广。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县域竞争日趋激烈和深化,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需要跳出县域行政边界,打破时空局限,融合县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充分整合与利用区域内资源和市场,通过优势互补、生态共建,将县域经济定位放到大区域内,进而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