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观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九集《资本揭秘》,如果借用熊彼特这番话来理解《资本论》这一辉煌巨著的命运,用“伟大”和“复活”两个词加以形容,应当说再恰当不过了。
这种“伟大”,在马克思所处那个时代,已经有所体现,《资本论》成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很快为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一些重要实践家和理论家所接受。
第一国际著名活动家约翰•菲利浦•贝克尔认为:“《资本论》,这是我们的剑,我们的铠甲,是进攻和防御的武器!”工人哲学家约•狄慈根也向马克思表示:“科学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在我眼前流逝的短短的时间内,您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远不止于此。
第九集《资本揭秘》开头部分,有一个简短的序片——在西方世界,为应对21世纪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各国政要、企业大佬、经济学者,此时都在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青年学生们在谈论这本书,在圣诞节,这本书成为最受欢迎的礼物;艺术家们也在谈论这本书,德国人把它翻拍成电影,日本人把它绘制成漫画一路畅销。
短片所描述的正是时隔近一个半世纪后,《资本论》“复活”而再度走红。
从《资本论》再度走红,我们能领悟到什么?能领悟到许许多多,真理穿越时空的力量即是其一,这就是“真理的魅力”。
真理的魅力,在于深刻。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
恩格斯谈到这部著作时说:“每一个字都贵似金玉。
”他认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和劳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
真理的魅力,在于运用。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一周年时,第一国际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建议所有国家的工人都来学习《资本论》。
在这次会议上,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被写入会议决议,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理论纲领的重要内容。
真理的魅力,还在于经得起时间检验。
近一个半世纪后《资本论》“复活”而再度走红,不是件容易事,但也绝非偶然。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资本论》第一卷问世之初,情形并不令人乐观:第一版1000本,用了4年时间才卖完。
马克思称“我的书没有引起反响,这让我烦躁不安”。
倘若用一句古诗来描述,那简直是一种无奈和尴尬,“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时间最无情然而又最公正。
西方国家评出的“千年伟人”,既不是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斯密和曾“挽救了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也不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或弗里德曼等,而是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马克思。
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互联网上选举“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投票活动,马克思高居榜首。
2002年12月,英国路透社在政、商、学术、艺术四界名人中评选“千年伟人”,共有39名候选人,马克思又与爱因斯坦和甘地一起入选。
这一结果正是历史的选择。
正如毛泽东所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资本论》“复活”和再度走红,源于西方世界的“不治之症”。
西方世界20世纪60年代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普遍上升、经济停滞的“滞胀”局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凯恩斯主义既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西方经济学家转变对待马克思经济理论的态度,一改以往那种轻蔑的沉默和骄横的批判,开始对《资本论》“重新认识”“重新研究”。
这一变化过程,足以证明:《资本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中的巨大理论力量。
《资本论》再度走红,对于我们今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同样有着深刻中,不惜用大量笔墨描述当时工人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深刻揭露资本化生产的反人道性,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恶的专制,把工人的生活时间变成劳动时间,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儿女都抛到资本的札格纳特车轮下。
资本主义的积累是“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道德批判,提供了一条消解资本非人道性的正义大道,这就是“剥夺者被剥夺”,彻底消灭资本存在的空间。
《资本论》向全人类宣告: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剥夺者被剥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当代世界,不仅在资本主义王国,这个“资本主义外壳”还没有达到“就要炸毁”的底线,而且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下,依然允许私人资本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和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
但是,资本存在一天,它所产生的非人道因素就存在一天。
资本的非人道性,给我们今天的经济政治社会等生活领域带来的破坏作用不可低估。
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堕落、人性扭曲,政治生活领域滋生的官员腐败堕落等现象,大多与资本的非人道本性有关。
例如,黑窑、黑矿、黑势力、假商品、毒食品、毒环境等,多是资本的“吸血”本性使之然。
据报道,山西黑窑厂事件,至少就有1000名孩子被骗做苦工,最小只有8岁,最大13岁。
2007年6月,400多位绝望至极的家长在网上联名《泣血呼救》,惊动了党中央,下决心挖出了一个个黑砖窑,那些一幢幢一件件目不忍睹的非人性的虐工事件,乃至摧残致死致残等血淋淋的事实令人发指。
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仇富心理等,究其源,与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不无关系,甚至是直接诱因。
近年来反腐败斗争中所破获的一个个案例也告诉我们,与其说是“红颜祸水”,不如说是“‘吸血鬼’祸水”;腐败现象多是由不法资本的贪婪血手催生出来的畸形儿。
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既要严法令、讲道德,规范资本目无法纪道德、恣意横行的“吸血”妄为,更要警惕和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侵袭。
我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实际上是为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推波助澜的罪魁祸首。
这种思潮所鼓呼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
所谓的“靓女先嫁论”“冰棍论”“烂苹果论”,无非是鼓动要把看好的国企赶快卖掉,否则等到变“老”了、融化了、烂掉了,非得下嫁、贱卖、甩卖不可。
有的甚至为官员腐败大唱赞歌:“改革要利用腐败和贿赂减少再分配障碍”,“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能“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等,如此等等,不一而论,一句话,只有资本主义私有制+腐败,中国才有出路。
可见,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必须高度警惕和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
资本是把双刃剑,在劈开财富急剧积累之路的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把人性道德之花斩杀。
警惕和抵御资本的非人道性破坏,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一项现实而持久的重大课题,也是全体国民的共同历史责任。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当今,如果随便在街上问一个人:马克思是什么人?一般来说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是个德国人,长了满脸大胡子,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这样的答案并没有错,但如果仅止于此,那显然是不够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多地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世今生。
北京电视台正在热播的《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从第六集的“哲人转身”开始,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推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让人们更多地知道了在这两个熟悉的名字后面那些生动感人的细节,知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
电视片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让人感到亲切。
他们都出生于名门望族,身世显赫。
马克思在一个犹太律师家庭中长大,23岁就成为普鲁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之一。
恩格斯的家族拥有著名的纺织企业,在全欧洲都有分厂和子公司。
但是,他们又都没有遵照前辈的愿望子承父业,而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终生奋斗的道路。
为此他们让自己吃尽了苦头。
马克思多次被居住国驱逐出境,贫穷逼得妻子燕妮的“最后一件首饰也已经送到当铺里去了”。
恩格斯则是倾其所有和所能,全力支持马克思的理论创造和工人运动的开展。
在同反动派的斗争中,马克思曾佩戴上手枪准备开火,恩格斯则直接参加过夺取敌人军需仓库的战斗。
平常我们总讲,马克思主义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
对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加以阐明,而是以自己参加和领导革命斗争的实际行动达到了率先垂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用这些令人信服的事实告诉人们,他们不是躲在书斋里不问世事而自视清高的学者,无论在思想理论战线还是在工人运动的战场,他们都是冲锋在前无所畏惧的真正的战士。
当年他们和来自各个行业的工人亲密无间讨论问题,令今天的我们仍然感到温暖,不能不油然萌动起而效法的念头。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一百多年了,但世界各地的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遍布世界各地。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哲人转身”一集,开篇就讲了两件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一件是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超过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人,高居榜首。
一件是2003年7月,美国《图书》杂志评选“改变美国的20本书”,在美国立国200多年来多如牛毛、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排名第五。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补充另一件事实,那就是2008年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出现对资本主义制度性缺陷的反思,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马克思主义,许多国家涌动出一轮新的“马克思热”,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销量激增。
看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对马克思主义诞生过程和在实际工人运动中发挥指导作用的记述,联系今天在中国和世界出现的事实,人们难免要问: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人们为什么会这样相信马克思?其实,问题的答案早已在《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里透露出来。
认识今天的资本主义仍然需要马克思。
马克思的《资本论》最终揭穿了资本的秘密: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占有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由此产生了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本方式。
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这种鞭辟入里的观察和批判,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分析工具,所以至今没有过时。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尽管资本主义世界产生过种种理论流派,各国使出了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手段,穷尽解数,最终却还是难以逃脱经济社会危机的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和消费失衡、资本和劳动对立、财富和收入分配分化,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演化和冲突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