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重整中担保物权优先性范围的分析摘要:担保物权的优先性是担保物权的本质属性,但在破产重整中,为了使债务人能够有效利用资源和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得到兼顾,从而有必要对担保物权的优先性范围进行分析。
关键词:破产重整;担保物权;优先性;范围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0-0000-01
(一)破产法律对担保物权优先性的规制
(1)破产重整对担保物权的限制
《企业破产法》第70条的规定,担保物权人享有重整申请权。
《企业破产法》第75条第1款规定:“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
这一规定是为防止因担保财产的执行而影响破产重整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对担保物权的行使进行了限制。
同时,还规定,“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
重整期间,别除权人作为利害关系人可根据《企业破产法》第78条的规定,于法定情形发生时请求终止重整程序,宣告债务人破产。
《企业破产法》第82条第1款同时规定,别除权人单独作为一个组别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
《企业破产法》第87条规定,当重整计划未获一致通过时,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在重整计划草案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申请强制批准重整计划草案。
其中
第一项条件就对别除权人权益进行了规定,以保护其权益。
由此可见,对担保债权的限制在我国《企业破产法》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担保债权人也应当依法申报其担保债权并需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
②享有特定财产担保权,同时未放弃优先受偿权的债权人,对于破产程序中的和解协议以及破产财产均不享有表决权。
①
(2)现行法对可撤销物权担保行为的处理
由于担保物权对债权人的利益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保护其利益的同时要防止债权人恶意欺诈,设立偏袒性担保。
《企业破产法》第31条规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债务人所提供的财产担保的行为,人民法院有权根据管理人的请求予以撤销。
虽然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同时规定,债权人延迟至可撤销期间内才完成担保法律手续并实际提供的,可不予以撤销,但是我国并未采此豁免性规定。
同时,其他关于无效或可撤销担保行为的法律规定在破产程序中仍可适用。
关于破产案件中无效或可撤销的抵押担保合同的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在以往的司法解释中有过不同的规定。
(二)破产法律中担保物权优先性范围之分析
(1)担保物权优先性不受清算与和解程序的限制
各国破产法一般规定,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权的行使在破产清算与和解程序中均不受限制。
因为担保物权设立之目的,就是保障债
务人失去清偿能力时债权人的利益仍能从担保财产上得到优先实现,同时债权人担保物权优先权的实现不会影响到其他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对于破产程序的进行也无影响。
而债务人破产即是债务人面临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如果此时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利不能行使,最终的效果就会与其设立的目的背道而驰。
所以各国破产法均认同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权不受破产程序的限制,可单独、及时优先受偿。
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权不受破产程序的限制是指担保物权的实现不受破产程序中各种限制性规定的制约,但是其他一般管理性规定仍对担保物权具有效力。
(2)担保物权优先性不受执行程序的限制
《企业破产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应当中止。
除重整申请外,担保物权人仍可依法对担保物执行程序,或申请新的执行程序。
但由于《企业破产法》规定的不够明确,因此在实践中立法目的与执行不统一的问题时有存在。
所以,在进行司法解释时,应当明确指出,在破产清算或和解申请受理后,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就担保物所提起的民事执行程序,不受中止规定的限制。
虽然依据法理,在破产申请受理后,担保物权人不受财产执行程序限制性规定的约束,但是,如管理人掌控担保物,需其配合才能完成执行程序的情况下,从效率原则的角度考虑,在破产案件管辖法院之外所提起的执行程序,移交破产案件的管辖法院受理更合适。
《企业破产法(试行)》
规定担保物权人申请的执行程序在破产案件受理后无需中止。
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却在破产宣告前限制担保物权人行使优先权,允许担保物权人在破产宣告后不受限制地行使优先受偿权,试图缓解立法矛盾。
但这一规定仍然欠妥,因为破产案件受理后并不一定立刻宣告企业破产,期间可能需经过漫长的企业重整或和解程序才宣告破产,甚至企业有可能起死回生而不宣告破产。
而此规定使得担保物权人权利在此期间无法有效行使,与担保物权设立之初的立法目的相违背。
所以,该规定对立法矛盾解决的功效甚微,《企业破产法》不能再沿用这一规定。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担保物变价执行制度,为保证担保物执行程序的公开、公平,同时保障其他无优先受偿权破产债权人的利益,在担保物权人要求行使优先受偿权时,不论担保物是否由管理人掌控,均应由管理人依法定进行,但担保物权人优先权能否行使无须经过人民法院或管理人同意。
由于管理人在破产受理后才指定,指定前对破产企业状况的了解并不充分,并且指定后破产程序中事务繁多,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担保物权人提出行使优先受偿权的要求是可能与管理人的其他工作相冲突,导致优先权的行使产生滞后性,其及时性大打折扣。
(3)担保物权优先性不受清偿不允的限制
所谓清偿不允是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破产债务人对个别债权
人的单独债务清偿行为无效。
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担保物权人仍有权继续接受管理人代表债务人对其债务所作的清偿,清偿方式包括执行担保物方式的清偿和对债务所做的实际清偿。
《企业破产法》第37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可以通过清偿债务或者提供为债权人接受的担保,取回质物、留置物。
前款规定的债务清偿或者替代担保,在质物或者留置物的价值低于被担保的债权额时,以该质物或者留置物当时的市场价值为限”。
除此之外,在破产申请受理后,管理人对担保物的占有状况不得改变。
虽然破产法规定债务人财产的实际持有人应向管理人交付财产,但是应排除担保物权人对担保物的合法占有。
管理人亦不享有对担保合同的解除权。
担保物权人具有单独优先受偿的权利,因此破产法中关于管理人对债务人单独清偿债务的限制性规定,也不适用于对担保物权人的单独清偿。
注解:
①郑林:“破产重整对担保债权的限制和保护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