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要点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思潮2、17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3、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思潮4、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思潮5、19世纪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6、20世纪无产阶级文学思潮7、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1、三大有利因素:地理因素—便于学习外来文化和输出本土文化。

社会历史因素—爱琴文化的基础;奴隶主民主制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重视和提倡—占据了显著的领先地位。

2、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首创性:思想上—重视现世人生和个性自由发展、重视理性。

一、荷马时代(前12世纪-前8世纪)文学成就:神话、史诗二、奴隶制城邦形成和繁荣时期(前8世纪-前6世纪)文学成就:抒情诗、寓言三、古典时期(前6世纪-前4世纪)文学成就:戏剧、散文、文艺理论四、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前2世纪)文学成就:新喜剧、田园诗; 重建家园阿喀琉斯:英勇无畏,不怕牺牲,在希腊军中举足轻重。

但急躁、任性、甚至残忍。

其性格中亦有重友情的一面,体现在与帕特洛克罗斯的关系上;当特洛亚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向其跪求其子尸体时,他顿生同情之心,慷慨还尸。

赫克托耳:特洛亚的主将,同样英勇无畏,但其责任感更强,在强敌在前的情况下,他为国为民计,不畏强敌,视死如归,明知武艺不及对方,但仍勉力而战。

他辞父母、别妻儿,奋而迎敌,直至战死,突出表现了他的英雄本色。

奥德修斯:理想化的早期奴隶主的英雄形象。

智勇双全。

表现出勇敢、智慧和进取精神。

但他身上亦表现出早期奴隶主的特征:即私有观念和婚姻上的贞洁观念。

《伊利亚特》通过部落战争的描写,展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表现古希腊人民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奥德赛》歌颂奥德修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在征服在自然的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赞美忠诚和贞洁,肯定的赞扬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新的奴隶制关系和婚姻道德观念,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伊利亚特》中诗人对战争双方的英雄均采取了歌颂的态度,这种情况缘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还不是阶级矛盾,而是部落之间的冲突。

战争的结果不是某一阶级的存亡,而是关系到整个部落的存亡。

战争的非阶级性决定了史诗没有战争的道义观念。

《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是欧洲上古文学中最杰出的两部英雄史诗。

1、《伊利亚特》描写民族前途,侧重于场面描写,主旨为战争与毁灭2、《奥德修记》关注个人的命运,侧重于人物描写,主题为海上历险与家园重建。

3、反映了原始社会末向奴隶制过渡时的社会生活。

歌颂部落英雄的人性美、纯真美、崇高美、变异美、和谐美。

4、歌颂英雄英勇、智慧和光荣。

5、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情况。

6、材料处理和布局方面。

情节具有高度的统一和完整性。

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语言生动准确,长于比喻,善于描绘。

均以特洛亚战争为背景,建立在希腊神话传说的基础之上,前后连贯,又相互独立;相同的剪裁、结构方式。

不同的主题:战争与自然、家庭。

不同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

不同的风格: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1、全剧采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矛盾冲突集中。

2、复杂的事件、盘根错节的矛盾通过“倒叙”手法,如同剥笋般严密地组织在一起,造成了戏剧是念,取得了绝佳艺术效果。

3、革新形式:结构上采用“突转”和“发现”的手法4、戏剧写精神独立个性鲜明的人;创造了世界戏剧史上最早的性格悲剧,风格朴实雄伟。

5、剧中加进第三个演员(歌队),丰富戏剧情节和内容。

希腊悲剧形式上基本定型。

取材于神话传说,但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反映古代的民主斗争,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崇高的风格:重在表现崇高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

基本的戏剧冲突是人和命运之间的冲突。

三大悲剧诗人的创作由英雄悲剧到凡人悲剧、由表现理想到摹写现实。

“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前446-385年)古希腊戏剧形式主要包括:西西里戏剧、阿提卡喜剧。

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的是萨福柏拉图文艺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另外他提出了“灵感说”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市民文学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是骑士文学骑士文学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英国《贝奥武甫》、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俄国的《伊戈尔王子远征记》每部各33篇,加上序言共100篇.字面意义——但丁游历地狱、炼狱、天堂情景;寓言意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德意义——对人类的警告,对迷途者的指导:人通过自觉的受苦,可以改善人性,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神秘意义——对于未来神圣事物的预言。

一方面表现了鲜明的进步倾向,闪现着新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1、批判了基督教会的反动和腐败,歌颂反抗天帝的英雄,批判了神权政治,主张政教分离和限制教权扩张;2、抨击了腐败的封建官僚统治集团;3、深刻揭露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贪婪和自私;4、同情人类痛苦,关心人类命运,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思想;5、歌颂知识的力量、人的尊严,肯定人的力量;6、肯定推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浓厚的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的观念:但丁虽大胆揭露教会罪恶,但并不反对宗教本身;虽肯定人的力量,又强调节欲和苦修,人要以神学和信仰为引导才能达到幸福境界;歌颂现世生活,又把它作为来世的准备。

推崇古代文化,又把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异教徒放在地狱里。

或者:首先,但丁关心现实,热爱祖国,渴望意大利的和平与统一,积极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出路,对教会与僧侣的罪恶痛加揭露,尤其痛恨教皇干涉世俗政治。

然而,在他设想的民族出路中,信仰和神学却是高于一切的,强调节欲、苦修和道德净化,这些都是基督教的思想。

其次,《神曲》在思想上的两重性,还表现在它的宗教思想体系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的矛盾。

《神曲》所表现出的宇宙观和道德观,从整体上讲,无疑是属于中世纪唯心主义的宗教思想,但是,我们同时又看到,作者的构思与教会的宣传又有所不同,作者主张的苦修是一种靠理性指导的个人自身的修炼,并不靠教皇和教会作引导,这已经接近于近代资产阶级的宗教观。

第三,但丁在诗中所表现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也是矛盾的。

他虽然按照中世纪的宗教观点来安排亡魂的归属,但并不完全按宗教的观点来决定自己对待亡魂的态度。

虽然把现世看作是来世的准备,但他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世俗爱情的思想,与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思想相矛盾。

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文坛三杰是:但丁、彼德拉克、薄伽丘。

历史为欧洲社会提供和创造的重新选择文化模式的契机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是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是指莎士比亚。

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的作家是塞万提斯《十日谈》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堂吉诃德》开创了欧洲现代长篇小说的先河。

文艺复兴运动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代表作家:彼特拉克;薄伽丘;拉伯雷;塞万提斯;莎士比亚1、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2、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3、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伟大的变革时期。

1、就文学的文化主旨精神而言,对人的关注是人文主义文学文化精神的核心。

2、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是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3、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追求是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

4、人文主义文学所采取的创作方法是写实主义与浪漫幻想的有机结合。

第一时期(1590-1600),历史剧和喜剧时期。

基调:乐观、激越、明朗。

代表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时期(1601-1607),悲剧时期。

基调:沉郁、悲怆、愤激。

代表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一报还一报》。

第三时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基调:清丽、俊秀。

圣洁至纯的韵味。

代表作:传奇剧《暴风雨》;历史剧《亨利八世》。

哈姆雷特——忧郁与延宕奥赛罗——轻信与嫉妒李尔王——刚愎与愚蠢麦克白——野心与贪婪《哈姆莱特》----地位最重要;《奥赛罗》----结构最谨严;《李尔王》----气魄最宏伟;《麦克白》----动作最迅疾”。

性格的悲剧——优柔寡断,思想与行动、智慧与力量、雄心与意志的不协调社会的悲剧——历史任务的艰巨、个人力量的渺小存在还是毁灭——人生有无意义对生命的意义本身提出疑问,然而意识到死亡并不意味着痛苦的解脱,没完没了的思索无助于矛盾的解决。

《哈》剧已经超越了复仇,哈姆莱特的意义,不在于是否成功地消灭了罪恶,改造了社会。

而在于他认识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缩短距离、解决矛盾的重要性。

他对于人和世界的看法加深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哈姆莱特性格品质发生了变化,其轨迹是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A、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可笑)B、学识渊博,富于理想,甘于献身(可爱)C、目的是崇高的,方式是可笑的。

(可悲)A.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冒险,广泛地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B.反映了作者的思想矛盾,即具有人文主义理想又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道路的矛盾;C.批判了骑士制度和骑士文学;塞万提斯说:“这是对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要把骑士文学万恶的地场完全捣毁。

”堂吉诃德作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已成为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

骑士小说里的英雄是武艺超人,战无不胜的,而堂吉诃德却是一哭丧着脸的老儿,每战必败;英雄往往有仙丹妙药,而堂也如法炮制了神油,但喝下去呕吐不止;英雄有骏马为坐骑和坚固的盔甲,堂有驽辛难得和霉烂的盔甲;英雄有娇贵无比的绝世美人为意中人,而堂有杜尔西内亚,且壮硕无比。

后者在行动是无疑要高出前者一筹。

在一定意义上,他们是两个对立而互补的典型形象。

但如果有必要在他们之间选择其一,很可能选择堂吉诃德的人占多数,当然,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清醒了的堂吉诃德。

无怪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也曾在他的著名评论文章《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中精辟地分析了这两个形象的意义,并从俄国现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堂吉诃德的勇往直前地探索真理和见义勇为、安良除暴的献身精神。

相反,他在同情哈姆雷特的不幸境遇的同时,又指出和谴责了他们的无力的行动和软弱性。

总之,哈姆雷特的性格中既有强的一面(能思善辩),也有软的一面(优柔寡断),他是一个矛盾体,我们去认识这一形象时必须顾及两方面,反之,强调一面而否定另一面都将不失片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