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库及答案(四)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资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资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同上3.人类生存既然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和生产部门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5.人口因素虽然对社会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有时甚至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
6.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7.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
8.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9.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0.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生产活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人类社会。
11.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其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
因此,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是对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12.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它们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
13.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地低级层次,它是特定阶级、民族、社会集团或个人,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不系统的社会意识,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情绪、愿望、要求、风俗、习惯、传统、自发倾向和社会风气等等之中。
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地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14.群体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群体的意识,其内容是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群体对其所处社会关系的反映的对象意识。
1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指社会意识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与社会存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16.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17.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构成生产力系统。
18.生产力系统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其中,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19.现代生产力系统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工具的状况)2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2.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如矿藏、原始森林、江河湖海里非人工养的鱼、空气等等;另一类是经过劳动加工的拉动对象,如做衣服用的布、织布用的棉纱、纺纱用的棉花、炼油厂用的原油、炼钢用的铁,等等。
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叫原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23.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此外劳动资料还包括生产的运输设备、灌溉设备、仓储设备、包装设备、劳动对象的容器等。
在现代化生产中,生产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在劳动资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属于劳动资料的是地下各种矿)24.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的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5.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2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
这三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生产关系体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它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27.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
2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29.同2830.同2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31.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成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32.正确理解和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33.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
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叫经济基础。
34.上层建筑可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其中,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5.上层建筑师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3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
37.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和上层建筑构成一对矛盾。
(不包括生产资料)38.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39.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产生的。
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所以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40.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41.人类社会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巨系统。
我们可以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需要,运用不同标准划分社会形态。
最基本的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42.经济社会形态中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43.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44.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决定的。
45.技术社会形态就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列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4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7.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4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
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这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49.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50.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5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2.阶级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分工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使阶级产生的可能变为现实。
53.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54.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这个阶级定义表明,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
5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