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7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7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三、群体思维
(一)群体思维的概念
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 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 受到压制。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二)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图17-4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林格伦: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 的“预热效应”(warm-up effect)之上。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二、社会惰化
(一)社会惰化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二)社会惰化的心理机制 1.缺乏对群体的认同感 2.集体努力模型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形成过程的认知因素 人们在三个水平上知觉社会: 把所有人都看作在人类群体中的一员的高级水平; 依据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把人们区分为内群体和 外群体的中级水平; 把人们识别为单独个体的低级水平。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 一、社会助长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二)群体的特征 1.共同目标 这是群体形成的先决条件和原因,也是群体的重要特征。 2.结构和规范
群体是有组织化的人群,每一个成员在群体中都占据一 定的位置,执行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义务并享有一定权 利。 3.归属感和交互作用
群体成员对群体存在认同感,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会发 生一定的交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三)群体的类型 1.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
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Cooley,1923)提出的,指个 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 系的群体,也称为初级群体。 次属群体: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的,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 体。如公司、企业、学校等。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成员依照各自的喜好自发形成的,没有明确角 色分化和权利义务规定的群体,一般形成于正式的工作情境之外。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3.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个体为某个群体正式成员的群体,在这个群 体中成员归属于这个群体,对这个群体有较高的认同度。 个体在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称为参 照群体。 4.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 面对面群体:以直接接触为基础运行的群体。
虚拟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分布于不同的物理位置,可以 跨地域、跨时间、跨越组织甚至国家界限,通过计算机网络 通讯技术进行沟通而形成的一种群体形式。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 二、 群体的形成
(一)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1. 互动与共同目的
成员之间的互动是群体形成的前提。
共同的目的既是群体的特征之一,也是形成群体的重要因素。
(三)群体思维发生原因 (1)高的凝聚力 (2)相似的背景 (3)群体规范
(四)群体思维的预防
Hale Waihona Puke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四、冒险转移
冒险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造成冒险转移现象的原因: (1)心理支持氛围
(2)责任分散
(3)普遍价值取向
作业与参考题
1. 群体的特征有哪些? 2. 不同群体在人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哪些区别? 3. 试分析群体的形成过程及其有效团队形成的条件。 4. 根据实际生活中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例证,解释其发生的 心理机制。 5. 观察性别助长发生的年龄特征并试分析其中的社会心理机 制。
斯达塞 群体中决策形成前有关决策的信息在成员中的分布情况 ,会对讨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并可能产生多种形式的偏 差: 一是分享信息偏差; 二是偏好误差。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二)群体决策的质量 1、领导者作用 2、人多优势 尽管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和诸多影响因素(如任务性质 、难度、成员能力、互动方式等),群体判断的准确性在总 体上要比个体判断时高。
个体努力工作的条件有三个: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好的成绩、 个体相信努力工作会被认可 重视所得到的奖励。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三)社会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和预防 1.跨文化一致性 2.预防 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亲密的交往,有着较高的相互认同;
工作项目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工 作动机,使得群体成员有着较高的自我卷入水平;
5.
6.
7. 8.
何贵平等. (2004).个人影响力在群体决策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对SDS理论的 扩展.心理学报, 36(1), 38.
Rupert Brown. (2007).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斯科特 普劳斯. (2004).决策与判断(施俊琦,王星 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一)社会助长及其性质 1.社会助长
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 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 为效率的提高。
2.性别助长
金盛华:对于性意识发展达到成熟水平的个人,异性的存在会 导致特殊的行为效率增加。
3.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
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在场将抑制学习新的复杂的反应,但能助 长已经学会了的成为优势反应的行为。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一、群体的概念
二、 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 一、群体的概念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概念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 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2)群体的核心 成员之间彼此有直接接触和交流,并发生相互之间交叉 影响和情感上的认同感,形成“我们”的概念和归属。 (3)集群的概念 彼此之间没有目的导向的相互作用但却卷入相同活动的 个体集合体。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二)社会助长的心理机制 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
(三)社会助长作用的应用——脑力激励法
1.什么是脑力激励法 奥斯本:以群体讨论的方式,利用产生观念的过程提出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问题解决方法。 2.脑力激励法的有效性讨论
在心理学家具有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中,脑力激励的假 说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证明。
注重群体整体效益,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 强调协作精神的群体,群体的团队合作性较强时; 个体对群体充分的信任,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 力时。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决策过程
二、群体极化
三、群体思维
四、冒险转移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一、群体决策过程
(一)群体决策的信息取样模型
6. 分析群体极化、群体思维和冒险转移三个概念间的区别和 联系,并运用脑力激励法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如何在 群体决策时避免这三种倾向。
建议读物
1.
2. 3. 4.
周晓虹. (1997). 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斯蒂芬•P•罗宾斯. (1997).组织行为学(第七版. 孙健敏, 李原等 译). 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R. A. 巴伦, D. 伯恩. (2004). 社会心理学(黄敏儿,王飞雪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Kerr N. L., Kaufman-Gilliland C. M. (1994).Communication, Commitment and Coorperation in Social Dilemma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13-529. Knight G. P., Dubro A. (1984).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Social Values: An Individualized Regression and Clustering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 98-105.
2.隶属需要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情感需要 (5)权力需要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3.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 工具作用:为了某种功利目的,因为群体成员的身份可 以使得这个目标更容易达到。 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 (二)群体形成过程 1.交往 2.共同活动 3.目标一致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
本章要点
*群体及其形成机制
*社会助长及其心理原因 *性别助长
*社会惰化
*脑力激励法对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 *群体决策理论 *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 *冒险转移
第十七章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群体及其形成 第二节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第三节 群体决策过程与群体思维 • 二、群体极化
(一)群体极化的概念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 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二)群体极化的机制
1.信息的作用 当群体中一种观点获得最大程度认可的时候,这种信息会对其他成员造 成影响,使某些群体成员被说服,从而改变他们的观点,转向支持这种有说 服力的观点,从而使一种观点在群体中极化。 2.社会比较 通过群体讨论,人们会与别人比较他们的观点,比较的结果一般是他们 使会转变自己的观点,最终使其观点看上去和其他成员的观点一样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