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风景》教案课型:理论,观察,实践教学方法:口述,观察,提问,多媒体课件教具:幻灯片课件、范画、风景照片、教案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风景色彩是色彩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色彩写生能力和认识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风景色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色彩的空间美,增强色彩表现能力,能够进行场景色彩写生与表现。
着重培养从大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运用水彩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从大自然的原始魅力中汲取创作的灵感与激情。
2.学会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繁杂的自然境象,构图简练,色彩整体,并有一定的设计意识,能动的去把握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熟练综合的运用水彩技法来表现不同的景物,画面丰富耐看,每幅画都有明确的明确的色调,格调高雅,有一定的个人特点和追求,为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色彩基础。
3.风景色彩写生课不仅仅是技法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眼光和高品味的画风。
学会用概括的手法,表现繁杂的自然境象,构图简练,色彩整体,并有一定的设计意识,能动的去把握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熟练综合的运用水彩技法来表现不同的景物.重点难点重点:1.着重解决画面的构图、色彩色调、表现手段及正常宽松的作画心态。
主动的探索水彩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并就不同的境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现,画面画法随意大方,体现出表现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如何调动自然界所见的各种零散的物象有机地组成自己的画面,形成韵律、节奏、和谐以及个性鲜明的构成,形象上可以相似于对象,也可在“似与不似之间”。
、纯抽象的风景画练习,通过在自然界中提炼点、线、面和色彩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难点:如何重新组织画面的构图,最本质的反映客观对象的特点,做到去表及里,去粗存精,有目的地强化和再现客观景物的精神面貌。
掌握色彩的整体关系以及其色调教学方法和手段写生前先做多媒体课件演示、中外水彩画大师作品欣赏和经典场景画作品欣赏。
开始写生后主要采取面授形式,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实际能力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做到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定时进行学生作业的讲评。
尽量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项,充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动脑,勤动手。
学习掌握气氛感受、情调表达和意境体现,自觉吸收与借鉴他人成功的表现技巧和艺术处理的经验,逐步掌握按艺术规律来处理和表现自然规律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和手头表现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色彩挂图水粉颜料画具等。
教学方法发现法引导法演示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5~10分钟)简短的图片视频播放,自然风光图片导入,让学生们先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色彩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先提起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兴趣。
由此提出课题进入授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60分钟)风景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始于17世纪的荷兰画派,在自然界当中瑰丽的风景数不胜数,我们之所以能分辨出所有的事物,首先就是因为它们的色彩。
接下来我们欣赏图片,让同学们感受色彩世界的斑斓多变。
1.确定构图、着色风景写生与静物写生有很大区别。
由于户外光线变化大,光源色、环境色相对不稳定,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应多分析比较自然状态下的色彩倾向,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一气呵成。
选好景后,马上确定构图位置,注意景物的比例关系,确定绘画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角度只能画一两个小时,因此一幅画有时需要两、三次在相同的时间、光线、角度下进行。
着色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种是先从局部画起,如先将山石、石墙、树等前景的物体,画得很具体,很深入,再结合前景的地面,让物体在色调关系上尽可能确切,然后再画大面积色调,进一步寻找色调关系,这种方式是为了追求真实感。
另外一种方法是在起稿之后,便寻找画面大的色调关系,将大的色块都画起来,然后再深入刻画,这种方式对于获得大的色调非常有益。
2.深入刻画深入刻画就是找大色块之间的色彩关系、明度关系和虚实关系。
通常在阳光的照射下,受阳光直射的部位色彩倾向偏暖,背光面色彩倾向偏冷,近景暖,远景冷,天空冷而地面暖。
第一遍着色要反复比较,尽量找准它们之间的色彩关系,用色也适当地加厚,画出中间色和亮部的颜色,用笔要放松,画出景物的体积关系和空间感,以及景物受光后的冷暖对比关系在风景写生时,最常见的问题是概念色问题。
概念色是由于我们在观察对象时,一旦用颜色来表现,常将某一块颜色归入某个概念。
如绿树、蓝天、白云……往往我们视觉所反映的实际色调与被归入的概念毫不相干。
正像科罗说的:“你看是绿色的,而我看是灰色的或金色的,我们并不是同样的去看。
”这说明画者各有自己的色彩倾向。
当然不能不承认,我们在画绿树时,笔会自觉地伸向绿色,这正是概念化的经常表现。
暗部和阴影的雷同,是初学色彩容易出现的问题。
不同色相的暗部和阴影在深浅上接近时,常常被处理成相同的颜色,要寻找画面色块间形成的色相、冷暖、互补的对比关系,这是认识绘画色彩的关键。
应该说深入刻画,就是对景物的进一步再塑造,即在保持大的色块与色调的同时,加强色彩的层次感与丰富感。
用笔时既要准确又要放松,强调主要景物的塑造,使主次分明。
用色尽量少加水,色彩适当加厚,使物象具有实在感。
总之,一幅好的风景画是由一个个精彩丰富的局部组成,在深入刻画的过程中每一个局部都必须统一在整体之中。
因此,谐调统一的整体关系是由统一的局部组成的3.调整完成在画面基本完成时应进行最后的调整,如局部色彩有碍于色调的统一就要调整;为了使主体的物象鲜明突出而减弱次要部分的色彩或塑造;为了加强空间感而使近、中、远分层次加以统调并拉开各层次间的距离等。
这个阶段要多看多想,动笔不必多而画必有效。
调整的重点是使整体关系更趋谐调,直至达到所设想的艺术效果得以充分的体现为止。
(一) 各种物象的表现方法1、自然景物(1) 建筑物建筑物的固有色彩因其质地而异:如白灰粉墙、砖墙、水泥墙、木墙等都因其色相、质地、光线的不同产生明暗、冷暖的色彩变化。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各个侧面大都互为直角,在光的照射下,都有直射、斜射等的明显区别,受环境颜色的影响不明显,各个侧面的色彩倾向有明显的差异。
描绘出不问的色彩倾向对表现建筑物的质感和立体感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物都有一定的透视规律和透视角度,因此,在写生过程中要画准确建筑物的透视,掌握其透视规律和透视变化,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房屋的结构及各种变化关系(2) 树木树的种类繁多,在写生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各种树木的不同特征,掌握其形状与变化规律。
其中树的色彩和树干的特点是区分树种的重要标记。
树叶的色彩通常也体现出季节的变化。
像春天为嫩绿,夏天为深绿,秋天呈金黄,冬天呈灰褐色。
由于距离的远近关系,近处的树木色彩强烈,明暗及冷暖关系差别大,远处的则常常连成一片模糊的、不同色相的色带(3) 山山的形状与变化带有一定的地域性。
南北方的山因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泰山的雄伟、壮丽,黄山的俊俏秀丽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山的高低不同,色彩观感也不尽相同。
高山云雾缭绕,使其固有色减弱,较矮的山受云雾的影响小,固有色较强。
近处的山色彩的明暗,冷暖的对比鲜明,具有较明显的起伏感和立体感。
古人说:“山有八面,石有三方”,也就是说,要多画几个面,—甚至七八个面的色彩,才能更好地显水出山的气魄来。
近山的整体感觉总比远山的暖。
远山因空气、透视的关系,色彩观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局部色彩冷暖差别不明显,只能显示出整体的色彩倾向,一般比近山偏冷。
更远处的山色,便与天色融合在一起了。
(4) 水水是透明无色的,它的色彩倾向受光线、环境的影响很大。
像早、中、晚的光线不同,水所呈现的色相也不同。
水是透明的,但它的底面又是深色调的,这就使它具有了一些镜面的特性。
在风平浪静时,这种感觉体现得更充分。
水还有反射天光的特性,它的颜色常表现为天光色加蔚蓝色。
近处的水,蓝色更明显;远处的水,与天光色比较接近;更远处的则与天光色融为一体。
水更像一面镜子,能相应的映照物象,形成水的倒影,这些倒影,丰富了水面的色彩(3) 山山的形状与变化带有一定的地域性。
南北方的山因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泰山的雄伟、壮丽,黄山的俊俏秀丽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
山的高低不同,色彩观感也不尽相同。
高山云雾缭绕,使其固有色减弱,较矮的山受云雾的影响小,固有色较强。
近处的山色彩的明暗,冷暖的对比鲜明,具有较明显的起伏感和立体感。
古人说:“山有八面,石有三方”,也就是说,要多画几个面,—甚至七八个面的色彩,才能更好地显水出山的气魄来。
近山的整体感觉总比远山的暖。
远山因空气、透视的关系,色彩观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局部色彩冷暖差别不明显,只能显示出整体的色彩倾向,一般比近山偏冷。
更远处的山色,便与天色融合在一起了。
(4)水水是透明无色的,它的色彩倾向受光线、环境的影响很大。
像早、中、晚的光线不同,水所呈现的色相也不同。
水是透明的,但它的底面又是深色调的,这就使它具有了一些镜面的特性。
在风平浪静时,这种感觉体现得更充分。
水还有反射天光的特性,它的颜色常表现为天光色加蔚蓝色。
近处的水,蓝色更明显;远处的水,与天光色比较接近;更远处的则与天光色融为一体。
水更像一面镜子,能相应的映照物象,形成水的倒影,这些倒影,丰富了水面的色彩2、自然环境(1) 天空天空的色彩随着时间与天气的变化而改变:晴天——天空一片蓝色,可谓碧空万里,阳光灿烂。
朝阳——太阳升起,金黄色的太阳普照大地。
夕阳——余晖晚照,天空一片橙色。
阴天——重雾迭障,雨意朦胧,色调呈现冷灰色。
天空的色彩多变,它对整个画面的色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绘画过程中必须认真观察和比较它同周边物象的关系。
(2) 云彩云彩给平整的天空增加了内容,云的形状具有一定的体积感,它轻薄、飘逸、灵活、善变,在表现时应注意对比观察,将云彩和天空浑为一体。
同时,要注意天空和地面景物的色彩关系,地面景物的色调不同,对比之下的天空色彩也就有不同的变化。
由于空气透视的作用,近处的云彩一般比较清晰而偏暖,远处的云彩,总是比较模糊且色彩偏冷。
(二) 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与表现由于季节的变化,即使相同的景色其色调也会有根本的改变。
因此在表现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场景时,应注意仔细观察,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把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光照产生的截然不同地感受充分表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征,从色彩方面进行适当夸张,使其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1、春天春天的色调多以嫩绿、淡红、淡紫、白色为主。
春天的色调是清新的,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树木花草吐放新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紫色的梧桐花,白色的槐花,黄色的迎春花,满目的桃红柳绿,令人目不暇接2、夏天夏天,阳光炽烈,天气炎热,景物的色彩浓艳而热烈。
夏天的景物色彩比较统一,缺少变化,季节性不如春秋明显,但其浓郁的色彩让人感受到夏季的生机3、秋天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金黄色的色调把人带入了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