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十四章 武装冲突法)【圣才出品】

程晓霞《国际法》复习笔记和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与解答(第十四章 武装冲突法)【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武装冲突法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述 1.武装冲突法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关系中有关使用武力的法律规则可分为两部分:诉诸战争权法或使用武力法和武装 武装冲突法的形成与发展 概述 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使用作战手段和方法的基本原则
具有过分伤害力和滥杀滥伤作用的武器 不分青红皂白的战争手段和作战方法 陆战 背信弃义的战争手段和作战方法 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改变环境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 战斗员、军舰和商船 海战 海军轰击 潜艇攻击 海战和空战的特殊规则 水雷和鱼雷 空战
伤病员待遇
保护战争受难者的范围和内容 战俘待遇
对战争受难者的保护 战时对平民的保护 武装冲突法中的新问题
中立的概念 中立国的义务
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 交战国的义务
中立 非战争的武装冲突与中立
中立制度的变化 联合国集体安全体制与中立
最严重国际罪行与个人刑事责任 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的罪行及其 特设性国际刑事法庭
个人刑事责任 国际刑事司法追诉机制 国际刑事法院 混合性刑事法庭 武装冲突法
冲突法。

现代诉诸战争权法是指有关可以合法使用武力的国际法,武装冲突法是调整交战国或冲突各方之间、交战国与中立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规范交战行为的国际法。

武装冲突法是由传统战争法发展演变而来的。

(1)19世纪后半期,战争法开始形成。

其标志性事件有三个:一是瑞士人亨利·杜南在1859年法国、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发生的沙斐利洛战役后创立在当今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二是在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于1863年颁布《美国军政府陆战训令》(即利伯法典);三是有关国家在1864年通过笫一个日内瓦公约(即《改善战地伤病员境遇公约》)和在1868年通过明确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某类武器的《圣彼得堡宣言》。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战争法的发展达到了第一个历史高潮,其标志是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战争法公约。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武装冲突法正式形成,主要标志是日内瓦四公约及其两个附加议定书的缔结,以及纽伦堡军事法庭和东京军事法庭的审判。

(4)日内瓦四个公约是指:1949年《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的日内瓦公约》、《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和《关于战时保护平民的日内瓦公约》。

两个附加议定书是指1977年《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和《13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非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二议定书)。

(5)20世纪70年代以后,武装冲突法在国际军备控制领域内继续发展。

2.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1)武装冲突法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①武装冲突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开始和结束,以及战争和武装冲突期间交战国或冲突各方之间、交战国与中立国之间的法律关系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传统战争法中的宣战、缔结和约、中立等方面的制度。

第二部分是关于作战手段和作战方法,以及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与其他战争和武装冲突受难者,改善伤、病员待遇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这部分内容既适用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也适用于非战争的国际武装冲突,同时还适用于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的武装冲突(“非国际性武装冲突”)。

②从历史发展看,战争与武装冲突法可分为两个体系:
第一,海牙体系,主要是两次海牙和平会议上形成的关于作战手段和方法以及中立的一系列条约,包括1856年《巴黎海战宣言》和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等关于作战手段和方法的条约与习惯。

第二,日内瓦体系,主要是在日内瓦签署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条约。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唯一独立于联合国组织以外编纂、发展的法律体系。

海牙体系和日内瓦体系的关系。

海牙公约中的许多规定,例如战俘待遇、军事占领等已经分别被纳入了1929年和1949年日内瓦公约。

而1977年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则通过其关于限制作战方法和手段的规定,使日内瓦体系不但包括改善伤、病员境遇,保护战俘、平民和其他战争受难者的原则和规则,同时也包括作战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原则和规则。

这两个体系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国际人道法”。

它适用于武装冲突。

武装冲突是指国与国之间、政府与敌对武装团体之间或敌对武装团体相互之间的军事对抗。

它有国际性武装冲突和非国际武装冲突(即国内武装冲突)两种。

(2)武装冲突法的特点
武装冲突法最明显、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仅存在于迄今已制定的许多条约中,而且还以各国公认的习惯的形式发挥作用。

有关战争或武装冲突的条约的大部分规定只是宣布现行的习惯国际法,编纂已经存在的惯例。

①武装冲突法与诉诸战争权法
a.相同
武装冲突法是一种“中立的战争权”,即冲突方只要遵守国际人道法规
则,其交战行为都是合法的。

诉诸战争权的军事行动也必须遵守武装冲突法规则。

b.区别
第一,战争权是国家、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或行使人民自决权的殖民地人民的权利,其法律基础是自卫权和《联合国宪章》第七章。

武装冲突法赋予个人权利,其法律基础是有关国际人道法的条约和习惯国际法。

第二,诉诸战争权法涉及诉诸武力本身的合法性,区分合法的使用武力
与非法的使用武力,适用于武力攻击、侵略行为、威胁和平或破坏和平的情形。

武装冲突法则不论诉诸武力是否有合法理由,仅规范使用武力的方式的合法性,适用于武装冲突的情形。

第三,违反武装冲突法引起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和灭绝种族罪等罪行,违反诉
诸战争权法还引起侵略罪或破坏和平罪。

③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
a.相同
国际人权法适用于所有武装冲突。

在国际人道法不适用时,国际人权法可以填补这个空白。

有些权利是这两个国际法部门所共有的,比如免于酷刑或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
的待遇或处罚权、生命权、经济和社会权利以及被剥夺自由的人员的权利。

b.区别
第一,国际人道法基于人道原则,起源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类型的人员之间进行区分;而人权基于权利原则,本质上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政,是与所有人有关的权利,一般不作区分。

第二,国际人道法只适用于武装冲突,而国际人权法适用于所有时期。

第三,国际人道法约束“冲突方”,比如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而国际人权法传统上被认为只约束国家。

第四,大多数国际人权具有可减损性质,而国际人道法不可减损。

那些有关战俘的权利是国际人道法所特有的,而那些诸如言论自由或集会权利是国际人权法特有的。

第五,国际人权法存在个人救济机制,而国际人道法不承认个人在国际上的申诉资格。

二、对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
“手段”(means)是指所使用的武器;“方法”(methods)则包括如何使用武器及其他作战方法。

在武装冲突法中,这些都是有限制的。

1.使用作战手段和方法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集中体现在1907年《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中,主要有:
(1)限制原则。

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应对一些作战手段和方法加以限制。

①原则上,各交战国和冲突各方对作战方法和手段的选择都应受到法律的限制。

②例如,禁止使用不分青红皂白的作战手段和方法;禁止使用大规模屠杀和毁灭人类的作战手段和方法;禁止使用滥杀滥伤、造成极度痛苦的作战手段和方法。

(2)比例原则。

这项原则主张作战方法和手段的使用应与预期的、具体的和直接的军事利益成比例,禁止过分的攻击以及引起过分伤害和不必要痛苦性质的作战方法和手段。

(3)区分原则。

这项原则是把平民居民与武装部队中的战斗员与非战斗员、有战斗能力的战斗员与丧失战斗能力的战争受难者、军用物体与民用物体等区分开来,并在战争与武装冲突中分别给予不同的对待。

(4)中立原则。

武装部队的伤病员,战俘和平民,是武装冲突法保护的对象,通常称为“被保护人”。

武装冲突法的规则确定了交战各方与被保护人关系上的一定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后者的利益具有法律的保障。

但是,这些已退出战斗的人员和平民,必须严守中立原则,不得参加军事行动。

(5)“军事必要”不能解除交战国义务的原则。

这项原则强调,尽管在武装冲突中存在有“军事必要”的原则,但“军事必要”不能被用来解除交战各国或武装冲突各方尊重和适用武装冲突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义务。

(6)在条约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武装冲突各方仍有尊重国际法义务的原则。

①武装冲突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不仅存在于条约之中,而且还通过习惯的形式发挥作用,并随着军事科学和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②在武装冲突法尚无具体规则的情况下,有关各方不能为所欲为。

根据“马顿斯条款”,在国际协定未规定的情况下,平民和战斗员仍然受来源于既定习惯、人道原则和公众良心要求的国际法原则的保护和支配。

③有关作战手段和方法的基本原则,一般适用于所有的武装冲突。

然而,由于陆战、海战和空战的性质不同,这些原则的有关具体规定和规则,也有所不同。

2.陆战
迄今为止的国际实践中,被限制或禁止的作战手段和方法主要有:
(1)具有过分伤害力和滥杀滥伤作用的武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