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余自昂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余自昂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余自昂发表时间:2012-03-01T09:37:01.290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2年1月供稿作者:余自昂[导读] 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首先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素质"的历史任务余自昂(作者单位:河南省宝丰县第三初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1-0029-02英语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它首先要承担"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身体心理素质"的历史任务.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英语教学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等。

这些现象都无疑一有悖于语言教学规律,结果是教师把-门活生生的语言实践课,上成了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呆板课。

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到头来耳听不懂,口不能言,两极分化严重,语言运用能力极差,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

外语教学出现了严重危机。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具体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问题。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

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极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一、点滴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一种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因此,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如果一个人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么他很难学好该语言。

关于文化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

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

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不仅有助于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学习该民族的语言。

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要使学生在交际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恰当的话,就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尽量减少交际错误。

交际错误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错误,二是文化错误。

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文化错误往往比语言错误更严重。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语言知识,而且要教文化知识。

二、创设交际情境,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是一种语言。

它包括基础知识、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从语言教学的目的来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应当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言知识只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在使用语言时,除要遵循语言的构成规则外,还应遵循语言的使用规则。

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

为了培养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应恰当创设交际情境。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学科,是一种交际工具。

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一条最佳捷径,那便是有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

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优美动听的英文歌曲,勇于探索创新的人物形象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等无不给语言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交际素材。

如问候、指路、购物、看病、打电话、邀请亲友、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等题材,教师一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演示、看图及投影会话、扮演角色形象、诗歌故事演讲、日常生活小事对话等课堂活动运,运用听录音、放录像、绘制简笔画等手段、组织英语演说竟赛、课外英语角交流等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

教师还要不断调查研究,掌握交际动态,力求面向全体学‘生克服部分中差生不敢说、害怕说错、羞于启齿的语言心理障碍,尽可能多地为中差生提供交际机会,分层、分组组织他们进行情景会话表演,使转化中差生工作上一个台阶。

这样,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组织大量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了初步语感,并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了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

在中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或者终生学习。

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做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以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可以背诵不少句型和语法规则,但在说和写英语时却错误百出。

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当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

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习惯等。

(二)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各有不同,学习方法、目的和动机也不一样。

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

课堂上,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

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

其次,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

四、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习潜能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

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

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像等能力。

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呢?(一)培养观察力。

英语学习主要靠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

在课堂上,教师是第一模仿对象,即第一观察对象。

比如,在口语教学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发音和发音时的口型,并认真模仿教师说英语时的语音、语调、表情和动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作为榜样的作用很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在教学生词时应尽量使用实物、图片、电化教学设备等,使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直接理解和记忆词义;2.在教学句型结构时,首先让学生观察例句,自己发现英语结构的内在联系以及英汉结构之间的差异;3.在课文教学中,可采用Top-down阅读理解方式,即先语篇理解,后句子理解,最后单词和短语理解。

这就意味着阅读不再是以生词和语法学习为开端(这种方法叫Bottom-up),而是让学生首先站在语篇的高度上,纵观全文的结构和内容,通过自身观察,试图通过语境进行猜测和理解,并发现新的语言现象和生词(二)培养注意力。

乌申斯基在谈到注意力的作用时说:"注意是一扇门,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刚刚进入人的心灵的东西都要从它那里通过。

"注意力不仅对丰富语言知识、训练技能有意义,而且对发展个性也有意义。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不清楚、不理解或枯燥乏味的内容和形式上来,他们会迅速地被其它事物所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

即使一项富有趣味的活动,如果进行得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感到疲倦,注意力也会分散。

因此,为了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

兴趣是唤起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要善于利用游戏、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艺术性语言、戏剧化表演、富有悬念的提问等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三)培养记忆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识记的特点来安排教学活动。

比如,在教学生词和语法时,多用直观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在呈现新的语言现象时,利用学生熟悉的知识,以旧代新,新旧对比,促进学生的对比记忆;把相关的教学内容集中呈现,如集中识词,培养学生的联想记忆。

记忆的过程就是同遗忘进行斗争的过程。

因此,为了保持记忆,必须不断地进行复习与巩固。

研究表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若在学习之后8天内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40—70%的内容;倘若学生能在学习中合理地安排三次复习,即在第三天、第四天和第八天进行复习,就能保持95%以上的学习内容。

因此,教师让学生及时复习,是帮助学生记忆的有效手段。

除了每节课有复习外,课下也应有复习。

在复习中提倡分散复习和尝试回忆。

尝试回忆是在基本内容掌握后,尽早试背,发现难点和问题所在,以加强下一步学习的针对性。

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运用语言,使其所学语言知识对其日常生活行为发生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