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说故事情节鉴赏

小说故事情节鉴赏


2013年全国《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一般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阅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阅读。 文学作品的阅读侧重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词语和 句子的理解,事物特点的概括,鉴赏艺术手法,分析概 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常见题型:
一、情节概括题 二、情节鉴赏题 三、情节探究题
【新课标卷】《马裤先生》这篇小说以戏谑、夸 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 历。 【福建卷】《双琴祭》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 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 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江苏卷】《邮差先生》 小说写了邮差先生给小 城里的人们送信的故事。 【江西卷】《报复》 小说描写了剧评家彭恩和演 员文亚明之间的一次冲突。 【辽宁卷】《最后的黄豆》小说描写了三代人的 兴衰史。
小说阅读鉴赏
——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海林林业一中高中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故事情节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故事情节鉴赏题的切入点
3.提升故事情节的鉴赏能力
基础知识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
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
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
局等部分,有的兼有序幕和尾声。它既有自身的特点
和艺术(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起
着重要作用。
佳作欣响起来敲门声… …
古代最短的小说是晋朝陶渊明的《陨
盗》,全文如下: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
【新课标卷】《马裤先生》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 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艺术特点和表达技巧 的能力。 【方法点拨】审清题干,第一段,意味着这样的开头对全 文有重要作用,答题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答,看看这 一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最后再思考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即可。 【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 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对故事情节的概述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 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 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 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 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江西卷】《报复》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 作用? ①塑造了彭恩尖刻辛辣的剧评作者的形象。 ②开门见山,营造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推动情节 发展。 ③此时的盛气凌人与在枪口下懦弱胆小的形象形成鲜明对 比。 ④首尾呼应,以剧评开始,一剧评结束。
3.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 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 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 ,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 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 栓、夏瑜的死(悲 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 发动群众。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 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
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小说情节的
作用,主要是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及主 题的揭示所起到的作用。
1.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 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 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 “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 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 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主要的矛盾冲 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2.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 、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 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3.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 的相互交错。 4.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5.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 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 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 的作用。
2.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 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 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 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 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 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 生嫂的美好心灵。
最短的荒诞小说:有一个面包走在街上,
它觉得自己很饿,就把自己吃了。
佳作欣赏
一个苦者对和尚说:“我放不下一些 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 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可我就偏 偏放不下。”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 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 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和尚说:“这 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 你自然就会放下。
佳作欣赏
5岁“妈妈,烧红烧肉吧” “行,烧” 15岁“妈妈,别烧红烧肉了,换换味道” “行,买别的菜” 35岁“儿子,啥时候回家吃一顿啊?妈 给做红烧肉” “不行,最近忙” 50岁“妈妈今天路过你家,给你带红烧 肉” “不行,今天不在家” 70岁“妈,我想吃红烧肉” 那边,已经 没有了妈妈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