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周周清测试题
周次:第01周学生:___________ 得分: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⑴嗜⑵慕⑶吝⑷欤
⑸晏⑹俦⑺辄⑻褐
⑼无碍⑽轩邈⑾横柯
⑿缥碧⒀经纶⒁(líng)作响
⒂(yuān)飞(lì)天⒃(kuī)谷忘(fǎn)
⒄在(zhòu)犹昏⒅(tuān)急
⒆黔娄()⒇宅()边
2、解释加点的字
⑴先生不知何许人⑵造饮辄尽
⑶性嗜酒⑷每有会意
⑸不汲汲于富贵⑹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⑺晏如也⑻以乐其志
⑼水皆缥碧⑽猛浪若奔
⑾互相轩邈⑿鸢飞戾天
⒀负势竞上⒁横柯上蔽
3、填空
⑴《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朝(姓名)。
该文选自《》,是文(体裁),多处使用了对偶句。
本文总写的一句话是。
⑵用《与朱元思书》中的原文回答: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
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既表现了富阳山的魅力,又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
⑶《五柳先生传》的作者,他是(朝代)的诗人,
名,字,我们在八年级(上册)课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名作《》。
“五柳先生”是指,“传”的意思是。
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a.表现五柳先生喜爱读书的句子是:。
b.五柳先生名号的由来:。
c.全文的中心句:,。
二、阅读理解(一)《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住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
1、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朝代)时期的(作者)。
2、请把文中的空白处补全。
3、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住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他的)B因以为号焉(因此)
C既醉而退(已经)D以此自终(用)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有会.意 (2)性嗜.酒
(3)期.在必醉 (4)既.醉而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 )。
A.亦不详其.姓字 B.其.如土石何 C.亲旧知其.如此 D.食之不能尽其.材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
8、“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
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解说的。
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到陶渊明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淳朴的高洁品质。
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哪里)B.或.置酒而招之(或:或许)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辄:就)D.曾.不吝情去留(曾:曾经)11、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2、请概括选文第②段所体现的作者的性格特点。
(二)、《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
急湍甚剑,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3、请在文中横线上补全原文。
14、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体特征是怎样的?(用原句回答)
1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6、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随着 B.负.势竞上:凭依
C.窥谷忘反.:通“返” D.在昼.犹昏:夜晚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
18、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用原文回答)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馇(zhān,稠粥)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二岁而孤孤:孤儿B.往往馇粥不充馇粥:稠粥C.遂大通六经之旨旨:美味D.常自诵曰诵:背诵2.比较“之”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之南都人学舍②遂大通六经之旨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对“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有时夜里暗,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B.或者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泡一点面。
C.有时夜里昏沉疲倦,就用水洗脸(来提神)。
D.或者夜里昏暗,就用水泡一点面。
4.本文记叙的中心是:
八年级语文周周清测试题参考答案:
1、泠泠鸢戾窥反昼湍
2、(1)表处所,什么地方(2)往,到
(3)喜爱(4)体会,领会。
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
(5)心情急切的样子(6)辈,同类
(7)安然自若的样子(8)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9)青白色(10)动词做名词奔跑的马(11)形容词做动词(12)凶猛的鸟
(13)凭借(14)树木的枝干
3、B
4、D
5.(1)体会、领会(2)爱好、特别喜欢(3)期望、希望(4)已经6.B7.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8.“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B 10.C 11.作者“好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上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不求甚解是作者率真性格的体现。
12.安贫乐道,不慕名利,高洁脱俗。
13、略14、略15、C 16.D
17.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1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示例:宁静淡泊或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
三、1.B 2.C 3、C 4.略5.范仲淹发愤苦读,胸怀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