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原文】: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注释】:
①石头城:古城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
今为南京市。
②周遭:四周,周围。
③淮水:指秦淮河。
④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翻译】:
译文一
群山依旧,环绕着废弃的故都,潮水如昔,拍打着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古老而清冷的圆月,夜半时分,窥视这昔日的皇宫。
译文二
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
那声音仿佛在叹惜,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还是过去那轮月亮。
见证历史过后,在夜深人静之际,又心恋恋地爬过凹凸的城墙,小心翼翼来窥探着什么。
【赏析】:
刘禹锡《石头城》是一首吟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金陵城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
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统治者荒淫误国,每个朝代急剧灭亡,昔日的豪华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
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回归洛阳时,路过金陵之地,看见昔日豪华胜地,而今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
诗人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
”这句写山。
“故国”即旧城、旧都,这里指石头城。
“国”本来应该指有土地、人民、主权的
政体。
这里指都城。
杜甫《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其中的“国”即为此意。
“周遭”即环绕的意思。
“山围故国”即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
这句是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这与杜甫在《春望》中写的“国破山河在”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中,一个“故”字,在时间的流逝中增添了空城的凄清与荒凉。
第二句写道:“潮打空城寂寞回。
”这句写水。
“空城”即现在已经成为荒凉的石头城。
“空”即人烟稀少,或者已经没人。
这里的“空”就有王维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空”的意思。
“潮打空城”是因为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
“寂寞”往往用来形容冷清孤单的人生活处境。
这里用来描写水,显然是运用了比拟手法,表现了空城失去昔日繁华景象而萧条状况。
“回”江水来回(拍打空城)。
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
这里,诗人通过对江水寂寞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石头城的荒芜,而且增加了伤感的情调。
前面两句写江山如旧,而今城已荒废。
视角是横向的,由周围的山到周围的水。
接着写月照空城,也就是月光下的石头城。
诗人写道:“淮水东边旧时月。
”“旧时月”即六朝时期的月。
“淮水”即横贯石头城的秦淮河。
杜牧在《秦淮河》中写道:“烟笼寒月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就描写出了当时王公贵族们还在醉生梦死,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情景。
诗人说“旧时月”即见证过“繁华景象”的月亮,而今依旧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
真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的审美效果。
是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都城却不是原来繁华的都城。
月亮用见证了沧桑历史,诗人借此寄托了心思。
然而,历史终将过去,昔日的辉煌而今已经是萧条,诗人的伤感之绪油然而生。
最后诗人承上写道:“夜深还过女墙来。
”“女墙”即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
这里代之城墙。
意思说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月光还是照过空城的城墙,照在这昔日繁华的石头城。
也就是说,不因为现在已经成了空城而月光照就不照在城墙上,就不照在这石头城上。
月光依旧,城空萧条,到处一片寂静。
其中,
一个“还”(“仍然”或者“仍旧”之意)很妙,不但把月光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而且也更好地暗示了石头城昔日夜晚繁华,今日的萧条清冷,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
在艺术上,首先,含蓄蕴藉,寓意深刻。
可以说,诗人不只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引古惜兴亡”之意,暗示了中唐时期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现状。
可以说,诗人慨叹六朝之兴亡,以警示当今统治者。
其次,情景结合,情融于景。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通过山、水、明月和城墙等意象,描绘出荒凉凄凉的景象,表明了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