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
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指导、练习朗
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练习朗读。
四、板书:
七律·长征
腾越五岭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英勇无畏乐观向上
课后反思
《长征》这首诗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询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长征的情况,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体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以及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气概,引发学生学习该首诗的学习兴趣。
授课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了语言文字训练,对诗句的字、词剖析很到位,对于学生能够完善的理解诗句的意思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诗句中去玩味语言,教师也善于用语文的手段去解决语文的问题,可见,教师在授课时投入了感情,力争去感染学生,以便
更好地学习该首诗。
从整节课的讲解上,也有许多值得大家欣赏的环节。
《长征》在写法上也具有三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语言高度凝练。
二是想象丰富。
三是两两相对的句式。
使得该诗主旨明确,结构整齐,并把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都融入其中。
《易•系辞》引述孔子的话“圣人立象以尽意。
”“立象”,就是造象,“尽意”就是表意。
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长征》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专求意象”。
授课人在诠释文章时注意了使学生通过“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对于诗句的剖析太过碎,问得过细,特别是古诗词作为一个整体,语言形式的整体和形象的整体,若脱离里诗句的整体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了,也不能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出来。
而且整节课的讲解激情不是太浓厚,虽然授课者在这方面有所投入,但对学生的感染不足。
也没有完全让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味诗的韵味。
该首诗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讲究押韵与节奏。
在授课时,教师可以以读为本,让学生感知性的读,了解诗句的大意,并能从初步的读中去整体感知诗句内容,找出诗句的节奏与韵律,可进行适当的节奏划分。
从而进一步理解性的去读诗句,读懂每句的意思,最后升华到情感性的读,从朗读中去感悟,读出激情,联想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结合自己对此的了解体会他们的处境,从而联想到红军在长征时面对艰难豪不畏惧的英勇气概,通过有层次的读,让学生从诗的整体出发去理解,让学生经历“境—象—意—情”的过程,从而领会这首诗的旨趣,获得长足的发展。
教学反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
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毛泽东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
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
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
“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