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枯中毒31例急救及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03-19T16:24:20.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1期供稿作者:刘延英毛亚平
[导读] 百草枯在农村被广泛应用,对人畜的毒性较强,中毒后肺损伤是最突出的表现。
刘延英毛亚平(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4670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330-02
百草枯在农村被广泛应用,对人畜的毒性较强,中毒后肺损伤是最突出的表现,并可致心、肝、肾和神经系统等多脏器损害。
目前尚无特效的解毒剂,死亡率极高,国内各地报道百草枯中毒后病死率高达60%-80%[1]。
发现中毒患者,应立即救治并加强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31例患者中,均为13服20%百草枯溶液,男13例,女18例,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54岁。
最大服药剂量为150ml,最小服药剂量为5ml。
就诊时问为服药后l~4h者26例,5~10h者5例。
1.2方法
1.2.1急救方法
1.2.1.1立即脱离中毒现场,脱去被百草枯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的温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被污染的皮肤黏膜。
误入眼中的百草枯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15win以上,局部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必要时请眼科大夫会诊。
1.2.1.2洗胃与导泻百草枯腐蚀性非常强,口服彻底洗胃非常必要。
百草枯在碱性环境中易分解,洗胃液可选用2%~5%碳酸氢钠液,以促进毒物失活水温控制在35℃左右、温度过高会加速毒物吸收。
百草枯对口腔、食道黏膜有强腐蚀性,洗胃时操作要轻柔、每次灌注量在300-400mL避免造成食管、胃穿孔。
洗胃过程中要注意患者意识,反应、进出入量是否平衡、洗出液颜色、性质等,如有出血应暂停洗胃。
洗胃后用活性炭和20%甘露醇交替口服以减少毒物吸收。
1.2.1.3积极补液加强毒物排泄百草枯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排泄。
吸收后24h出现肾小管损害,应大量快速补液,观察尿量,保持在300mL/h左右。
使用呋塞米等药物加速毒物排泄,原则为越早越好。
使用呋塞米时注意观察尿量。
1.2.2护理方法
1.2.2.1心理护理百草枯中毒患者大多为自杀服药,患者多表现为悲观厌世,情绪低落,出现呼吸困难时,大多意识清楚,严重的呼吸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与恐惧[2],疾病的治疗又会让患者产生恐惧、紧张的心理,患者的心理较其他患者尤为复杂,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配合治疗。
多安慰、鼓励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使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治疗。
1.2.2.2生命体征的检测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神志情况,以尽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呼吸困难、低氧、低血压等情况。
与一般中毒患者不一致的是严格控制氧疗,当动脉血氧分压低于45mmHg时方可给予低浓度吸氧,在出现呼吸衰竭时使用机械通气,但一般预后差。
1.2.2.3呼吸道护理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湿度50%~60%,温度18~22℃,鼓励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积极进行肺功能锻炼,必要时协助排痰。
定期进行X线检查,注意有无肺损害现象。
百草枯易发生肺纤维化,轻中度禁止吸氧,当缺氧严重、血氧分压低于5.3kPa时,可给予低流量、低浓度、短时间吸氧[2]。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严格监测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严密观察口唇、四肢末端有无发绀,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
出现呼吸衰竭时给予机械通气。
1.2.2.4消化道护理患者的整个消化道都有可能造成烧伤,口唇、口腔、咽及食道黏膜灼伤、溃烂。
由于百草枯的毒性较大,口服中毒后口腔黏膜、咽喉部、食管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灼伤,严重者可出现口腔黏膜的溃烂、渗血、渗液,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咽喉部可出现充血、水肿,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和缺氧症状,此时应鼓励患者勤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洁;采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维生素B1片+维生素B2片+甲硝唑片+制霉菌素片+醋酸泼尼松片+液状石蜡混合磨碎后涂抹患处,每日4—5次,既可缓解疼痛症状,又促进了创面的修复。
以米汤、牛奶等为主,减少黏膜刺激。
2 结果
31例患者中存活8人,死亡23人,其中1例皮肤接触中毒。
成活率约25.81%,死亡率约74.19%。
3 讨论
百草枯中毒病情急、变化快、并在短时间迅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毒性剧、病死率高。
由于目前缺乏特效解毒剂,所以应加大对百草枯危害的宣传力度,提醒农民朋友们要正确使用,放到合适的地方保管,以防误服并提醒果农及菜农不要使用此类除草剂,以防喷洒到爪果蔬菜上食用后中毒。
若发现中毒及早口服泥浆水,及时清洗被毒药污染的皮肤,及早送到医院救治,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急诊科医务人员应掌握百草枯的救治及护理要点,备齐所需急救物品,如白陶土、思密达、导泻药物等,并掌握其使用方法。
参考文献
[1]樊均明,张维明,李克儒等.影响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分析[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4,13(2):123-124.
[2]樊均明,张维明,李克儒.影响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