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湖南科技大学考试题(A卷)标准答案(2010_2011学年第2学期)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湖南科技大学考试题(A卷)标准答案(2010_2011学年第2学期)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A)0 (B) 1 (B) 2 (D) 3
9.在某系统中,有如下只有理想气体参与的反应达到平衡:A(g) + B(g) → C(g).若在恒温下加入一定量的惰性气体,则平衡将:( B )
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不移动;D.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0.一级反应的速率常数的单位是:( A )
A. B. C. D.
(1)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 ;
(2)该反应的半衰期 ;
(3)反应物的初始浓度
解:
对于一级反应,速率公式为
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②请绘出图中状态点为a、b两个样品的冷却曲线.
T
Bi w%(Cd) Cd
答:1液相,2固相Bi与液相共存区,3固相Cd与液相共存区,4固相Bi –Cd共熔体
2.a、b两个样品的冷却曲线
四、应用题(每题15分,共30分)
1.25℃,电池Zn| ZnCl2(0.555mol.kg-1)| AgCl(s) | Ag的电动势E=1.015V。已知 电动势的温度系数
5.已知25℃时水的表面张力为72mN•m-1,在此条件下空气中直径为0.4mm的水泡内的压力为1440Pa。
6.已知25℃时,下列物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Λm(NaNO3) = a S∙m2∙mol-1,Λm(AgNO3) = b S∙m2∙mol-1,Λm( Na2SO4) = c S∙m2∙mol-1,则25℃的Ag2SO4溶液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Λm(∙m2∙mol-1。
(1)写出电池反应:
(2)计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
(3)计算反应过程的ΔrG、熵变ΔrS、焓变ΔrH及可逆热Qr。
解:
2.40℃时,某反应 为一级反应,设反应初始速率 =1.00×10-4mol·dm-3·min-1,20分钟后,反应速率变为 =0.25×10-4mol·dm-3·min-1,试求40℃时:
湖南科技大学考试试题(A卷)标准答案
(2010- 2011学年第2学期)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课程机电工程学院院(系)2009级金属
考试时量100分钟学生人数48命题教师陈金文系主任
交题时间:2011年6月7日考试时间:2011年6月28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大题共20分)
1.隔绝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是:(D)
(a)析出氯气(b)析出氧气(c)铜电极溶解(d)析出金属铜
5.在一定温度、一定压力条件下,应用能斯特方程算出某电池的电动势E< 0,则在该条件下:(A)
A.电池反应能逆向进行B.电池反应方向不确定
C.电池反应已达平衡D.电池反应不可能进行
6.将装有润湿性液体的毛细管水平放置,在其右端加热,则管内液体将( A )
(b) –d[NO2]/2dt = d[NO]/2dt = d[O2]/dt =1/V dξ/dt
(c) –d[NO2]/2dt = d[NO]/2dt = d[O2]/dt =dξ/dt
(d) –d[NO2]/dt = d[NO]/dt = d[O2]/dt
4.用铜电极电解的CuCl2水溶液,在阳极发生的反应是( C )
7.典型的复合反应的近似处理方法有:速控步骤、稳态近似和平衡态近似。
8.碳酸钠与水可以组成下列几种化合物: , ,
,则其物种数为5组分数为2自由度为2。
9.麦克斯韦关系式中 。理想稀溶液的渗透压公式为 。
三、简答与证明(每题10分,共20分)
2.图为Bi -Cd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
①写出图中代号为1、2、3、4四个相区的稳定相.
二、填空题(每空2分,2x15= 30分)
1.写出理想气体在微观上具有的两个特征:①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②分子本身不占有体积。
2.将反应 设计成可逆电池,则其原电池为 。
3.一溶液含 则离子强度为0.07 。
4.已知:某高温热源T1=500 K,低温热源T2=300 K:则工作于此二热源间的卡诺热机效率为0.4。.
A向左移动B左右来回移动C向右移动D不动
7.气相反应2CO (g) + O2(g) = 2CO2(g)的ΔH< 0,当反应达平衡时可采用下列哪组条件使平衡向右移动( D )
A.降低温度,降低压力B.升高温度,增大压力
C.升高温度,降低压力D.降低温度,增大压力
8.一反应物反应掉1/2所需时间是反应掉1/4所需时间的2倍,则这个反应的级数为(B)
A可以有物质交换,但无能量交换;B可以有物质交换,也可以有能量交换;
C无物质交换,但可以有能量交换;D既无物质交换,也无能量交换;
2.下列哪项既是化学势又是偏摩尔量?(D)
A. B. C. D.
3.对于反应2NO2=2NO+O2,当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相互关系为:(B)
(a) –2d[NO2]/dt = 2d[NO]/dt = d[O2]/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