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达技术基础

雷达技术基础


G=
4π Ar
λ
2
32000 = Bθ Bϕ
– 目标雷达截面积 σ • 点目标、大目标、分别目标 点目标、大目标、 • 目标(后向)散射功率 / 照射目标的功率密度 目标(后向) • 波长、视角、极化、目标特性的复杂函数 波长、视角、极化、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0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1.0 瑞利区 0.1 振荡区 光学区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 雷达回波中的可用信息
– 斜距 R ( Rmax 可由雷达方程估算) 可由雷达方程估算 雷达方程估算) – 方位角 α (θ) – 俯仰角 β (ϕ) – 径向速度 vr
β
O 雷达 R D a P 目标
vr
H B 正北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天线波束与扫描方式
• 针状波束
仰仰仰仰 范 围 仰 仰
β0 α0
方方仰
螺旋扫描 (a)
分行扫描 (b)
锯齿扫描 (c)
• 扇形波束
地面雷达扇形波束圆周扫描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 目标大小、形状的测量 目标大小、
–利用高分辨雷达 利用高分辨雷达 • 距离分辨力,大带宽脉冲压缩 距离分辨力, • 切向分辨力(角度分辨力):大孔径、合成 切向分辨力(角度分辨力):大孔径、 ):大孔径 孔径
• 目标电磁特征的测量
–利用目标的散射特性。极化;散射空间分布 利用目标的散射特性。极化; 利用目标的散射特性 –用于目标识别、成像、敌我识别 用于目标识别、成像、 用于目标识别
• 要求:低噪高放LNA 要求:低噪高放LNA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20 Pfa =10-16 15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10-14 10-12 10-10 10-8 10-6 10-5 10-4 10-3
检测因子 检测因子Do / dB
10
5 10-2 0 10-1 -5
非起伏目标单 个脉冲线性检 波时检测概率 和所需信噪比 检测因子) (检测因子)的 关系曲线
πr 2 r
σ球
0.01
0.001 0.1
0.2 0.3 0.5 0.8 1.0
2 2πr
3
5 8 10 20
λ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飞机的雷达截面积 工作波长10cm 10cm) (工作波长10cm)
35 30 25 dB
20 15
10
5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类 型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2 雷达的基本组成
• 脉冲雷达的基本组成
发射机 高放 调制器 电源
天线 微波 收发开关 激励器 激励和同步 同步器
接收机 底座 和伺服 高频 和混频 中放 信号处理
显示器
脉冲雷达基本组成框图
操作员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 基本雷达方程
R
4 max
Pt σ A Pt Gt Gr σ λ = = 3 2 4π λ S min L (4π ) (k T0 ) Fn BD L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 无线电磁波的特征
– 传播速度:真空中,无线电磁波以光速传播 传播速度:真空中, – 传播方向:与电场和磁场方向垂直(右手法则, 传播方向:与电场和磁场方向垂直(右手法则, E => H)。遇到反射体时,方向反向 )。遇到反射体时 )。遇到反射体时, – 功率密度:电磁波的平均强度 功率密度: • 电磁波强度: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 电磁波强度: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 每秒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 每秒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瞬时值 = EH • 接收功率 = 电磁波功率密度 × 天线孔径面积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 雷达坐标系
– 极坐标系:斜距、方位角、俯仰角,常用 极坐标系:斜距、方位角、俯仰角, – 其它坐标:斜距、方位角、高度,测高仪 其它坐标:斜距、方位角、高度,
• 雷达回波中的可用信息
– 斜距 – 角度:方位角和俯仰角(高低角) 角度:方位角和俯仰角(高低角) – 径向速度 – 目标特征:大小;形状;表面粗糙度;介电特 目标特征:大小;形状;表面粗糙度; 性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 目标速度的测量
– 利用运动目标回波中的多普勒频移信息 – 测速方法:多普勒滤波;斜距变化率 测速方法:多普勒滤波; – 物理依据 • 物体相对运动所产生多普勒频移现象
2vr (m / s) f d ( Hz ) = λ (m )
> 0 < 0
v r > 0,目标接近 v r < 0,目标背离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 雷达系统组成
– 天线及扫描控制 – 收发转换开关及微波滤波 – 激励及同步:主振信号源、频率合成 激励及同步:主振信号源、 – 发射机:波形产生、调制、RF放大链 发射机:波形产生、调制、 放大链 – 接收机:LNA、IF放大、检波 接收机: 放大、 、 放大 – 信号处理机:匹配滤波、干扰抑制、CFAR 信号处理机:匹配滤波、干扰抑制、 – 数据处理机:特征提取、跟踪、识别、航迹 数据处理机:特征提取、跟踪、识别、 – 输出设备(显示和记录结果) 输出设备(显示和记录结果)
σ / m2 0.5 1 2 6 20 40 0.02 ~ 2 10
普通无人驾驶带翼导弹 小型单引擎飞机 小型歼击机或四座喷气机 大型歼击机 中型轰炸机或中型喷气客机 大型轰炸机或大型喷气客机 小船( 小船(艇) 巡逻艇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 慢起伏目标与快起伏目标 • 施威林(Swerling)起伏模型,Ⅰ型 ~ Ⅳ型 施威林( )起伏模型, Ⅰ型(慢起伏)与Ⅱ型(快起伏)瑞利分布 慢起伏) 快起伏)
2 r 2
Et Gt Gr σ λ = 2 (4π ) (k T0 ) Fn D0 L
2
– 一个统计值,只在概率意义上讲 当虚警概率 一个统计值,只在概率意义上讲, (如10-6)和发现概率(如90%)给定时的最 )和发现概率( ) 大作用距离是多少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 发射信号的峰值功率 Pt 和平均功率 Pa – 天线增益 G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 无线电磁波的特征(续) 无线电磁波的特征(
– 天线极化:习惯上取为电场方向 天线极化:习惯上取为电场方向 • 线极化:垂直和水平极化 线极化: • 圆极化:水平 + 垂直极化 圆极化: • 接收天线与极化同向,吸收能力最大 接收天线与极化同向, • 反射物改变极化方向,目标识别辅助手段 反射物改变极化方向, 椭圆极化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 雷达的工作频率
– 常用 220MHz~35GHz;实际 3MHz~300GHz ; – 工作频率不同的雷达在工程实现时差别很大 – 工程中常采用字母来命名雷达波段: 工程中常采用字母来命名雷达波段: L:1G~3G,22cm : , C:4G~8G,5cm : , Ku:12G~18G,2.2cm : , 米波、毫米波、 米波、毫米波、激光波段 S:2G~4G,10cm : , X:8G~12G,3cm : , Ka:27G~40G,8mm : ,
σ p(σ ) = exp − σ σ 1
Ⅲ型(慢起伏)与Ⅳ型(快起伏) 慢起伏) 快起伏)
2σ p (σ ) = 2 exp − σ σ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波长λ :目标特性,功能、体积、对抗等 波长 目标特性,功能、体积、 –接收机灵敏度 min:最小可检测SNR 接收机灵敏度S 最小可检测SNR 接收机灵敏度
-10
-15 0.001
0.01
0.1
0.5 检测概率Pd
0.9
0.99 0.999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雷达方程与雷达系统设计
– 损耗因子 损耗因子L • 馈线、信号处理、传播、其它 馈线、信号处理、传播、 – 发射总能量 t 发射总能量E – 天线有效接收面积 r 天线有效接收面积A – 相关处理间隔 CPI – 门限检测 1) 发现概率 d:有目标时判为有目标的概率 发现概率P 2) 漏警概率 la :有目标时判为无目标的概率 漏警概率P 3) 不发现概率 an:无目标时判为无目标的概率 不发现概率P 4) 虚警概率 fa: 无目标时判为有目标的概率 虚警概率P
• 目标斜距的测量
– 利用电磁波从发射机经目标反射或散射到达接收 机的传播用时 – 测距方法:时延法;三角定位法 测距方法:时延法; – 物理依据 • 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特性 • 电磁波在大气或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 电磁波在大气或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 且误差可忽略 • 各种物体对电磁波的散射特性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1.1 雷达的概念
• 目标角度的测量
– 利用雷达天线波束的指向性 – 测角方法:振幅法(最大信号法,双波束法); 测角方法:振幅法(最大信号法,双波束法); 相位法; 相位法;时延法 – 物理依据 • 电磁波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特性 • 雷达天线的指向性,或电磁波的定向传播特性 雷达天线的指向性,
第1章 雷达技术基础
天线波束与扫描方式
• 天线扫描方式
– 常用扫描方式 • 圆周扫描、圆锥扫描、扇形扫描、锯齿形扫 圆周扫描、圆锥扫描、扇形扫描、 描、螺旋扫描 …… – 实现扫描方法 • 机械扫描、电扫描(相扫、频扫) 机械扫描、电扫描(相扫、频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