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润心田,乐学古诗
——浅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诵古诗,学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
古诗文对儿童的熏陶,一直为老师们所重视。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地位更是日益上升。
随着古诗入选教材的增多,古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生机勃发,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新面貌。
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
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
”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
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想象力的培养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以引出古诗词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汲取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不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它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策略:
一、诵读,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中,很多都是千古绝唱,在这些诗句中,诗人讲究一个“炼”字,往往用词精妙。
如果教学时能认真揣摩、品味,并引导学生加以赏析,就能使学生体味语言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由于当今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对古代语言接触得不多,他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觉得难以理解,对全诗内涵的把握不够。
教师要善于捕捉关键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能画龙点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表现全诗的景物、情感或意境有着独特的作用。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意味隽永。
对诗的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中“和”的理解是个难点,怎么理解呢?在教学时,还得借助插图。
图上画着月亮升起,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天上的月亮正好相互辉映,远远望去,水色、月光融为一体,显得多么和谐。
理解这个词后,再去读后面的诗句,就相对浅显易懂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的原则
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作品。
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
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
我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教《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
如果每课都用出示画面的方式进行教学,那就肯定会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就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必需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淡化诗意,渲染意境,体会诗情画意
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
然而,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要让学生领略到诗歌中那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
如教学《登鹳雀楼》,出示画面,有太阳、群山、黄河、鹳雀楼等,师问:“同学们看,这就是诗人王之涣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情景。
大家看都有什么景物呢?”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诗人王之涣,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会怎么描述它呢?”老师引导学生去描述当时的情境:登上鹳雀楼向远处望去,只见一轮落日正在渐渐地向绵延的群山中缓缓下沉,慢慢地消失了,只看见黄河的水,汹涌澎湃,滚滚向前,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而去。
多么壮美的景象啊!我好像听到了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声音,同学们听到了没有?”(这样做,情景更加逼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看到这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什么也看不到了。
”“想不想看得更远一点呢?”“想!”“那怎么办?”“再登上一层楼。
”“对!”“再往高处走,我们登高后看到的景色会是怎么样呢?”“更美。
”“是啊,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同学们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因为它不仅仅是指看景,同学们想想,还指什么?”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诗词中应该掌握的字、词、句,而且,还使学生感受了诗词的意境美,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创设情景,轻松入诗境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
又如我教《鹅》这首诗,它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
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
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
2.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 当代教育论坛,2005,(6)
3.朱靖.王庆华. 让古文教学焕发人文光彩[J]. 中国成人教育,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