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五大功能
臺灣的森林
1-13
17 林慧琪
24 27 32 陳孟君 陸冠伶 黃莉玲
森林的生長
演替過程大致相同,陽光、 溫度、濃蔭、風雨和迅 雷、閃電,都是影響的 因素。加上時間,五年, 十年…漸至百年,改變 一直在無聲無息中緩慢 而不著痕跡的進行。一塊被採伐或被破壞過的 裸地,從亂生雜草開始,到佈滿荊棘灌叢,使 得土壤漸漸涵儲水分,而後,先驅的陽性植物 進入。一但這些陽性樹種長成大樹,濃蔭密閉 下,因為光線不足,原有的亂草荊棘便逐漸消 失,陽性職務的種子也無法在親木下繼續萌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森林的五大功能
1.國土保安:完整森林像巨傘防雨水直接 衝擊土壤,樹根緊抓土壤,減少水土流失。 2.涵養水源:下雨時,森林吸收水到地層 深處,或將雨水緩緩流出,免除洪患,是 自然大水庫。 3.生態保育:森林有動、植物、菌類等, 因應氣候變化,成平衡生態系,永續發展。 4.森林遊樂:森林由各種動、植物及環境組成不同的夢想 或雄偉或秀麗,隨季節變化 ,是休閒渡假的好地方。 5.木材生產: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木材直接利用 是長久的習慣,木材是公認最好的建材及器材原料,舉凡 居家裝潢、家具,至造紙、薪炭皆是來自森林中的木材。
1.高山岩石地約在3500m以上,樹種 以玉山圓柏,玉山杜鵑為主。 2.亞高山針葉林分佈3000~3500m,以 台灣冷杉,玉山箭竹為主。 3.冷溫帶針葉林,分佈2500~3000m, 樹種以台灣雲杉,台灣鐵杉為主。 4.暖溫帶山地針葉林於1500~2500m, 樹種以紅檜,扁柏為主。 5.暖溫帶山地闊葉林於700~1500m, 樹種以樟科及殼斗科植物為主。 6.亞熱帶山地闊葉林.700m↓,以榕樹,筆筒樹,大葉楠為主。 7.南部熱帶海岸林,分佈恆春半島,以棋盤,蓮葉桐為主。
註:
• P2圖:血桐 • P3左上:姑婆芋的果實 • 右下:構樹 • P5圖:血桐 • P6左上:綠繡眼 • 右下:江某
替,復育出原生且多樣的環境,就是次生林了。 當耐陰樹種長成大樹,就是比較成熟的次生林 了,耐陰樹種取代了原有的先鋒樹林,此時森 林更加鬱閉,可分為第一喬木層、第二喬木層、 灌木層及複雜的草本層。林下腐葉堆積,一層 層的腐葉裡也充滿了神秘與驚訝,可能有獨角 先幼蟲,或其他生物正在長大,在這樣漸趨成 熟的森林結構中,每一吋小空間都益趨飽滿, 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生物的種類也越來越多。
自然保護區動物相調查摘要
●阿里、鹿林山自然保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摘要
海拔1600-2700m。鹿林山發現19種哺乳動物,臺灣 獼猴為最易見之大型哺乳動物。阿里山區發現16種 (蝙蝠除外),其中穿山甲為罕見之保育類動物。 二區哺乳動物相似度為72﹪。僅阿里山出現如山豬、 穿山甲、大赤鼯鼠和鼬獾等屬海拔較低。鳥類以阿 里山92種為多,鹿林山79種,皆以畫眉科和鶇科為 最多,相似度58﹪,鹿林山較多高海拔針葉林和箭 竹草生地之種,阿里山多中低海拔之鳥種。鹿林山 在夏、冬較多被發現,冬季候鳥過境,夏季剛出生 獨立幼鳥易看到。在阿里山區則以夏季有達78種。 兩區哺乳類與鳥類種數甚為豐富,大都造林及天然 次生林,但尚存大片原生針闊葉混合林是台灣動物 的轉換帶,物種多樣性指數應為最高。
森林,但經多年開發,原始森林並不多見。一座森 林被破壞後。若不經人干擾,慢慢再經成長、自 然演替的階段,重新復育出原生多樣的生態環境, 就是次生林。以植物分布的差異粗分,2400m以 上為針葉林,以下為闊葉林。 以台灣的一塊被破壞後的裸地,首先會大宗呈現的 是昭和草、咸豐草等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五節 芒更是其中的大宗,還有野牡丹等灌叢植物,
草本植物迅速更替,昆蟲 漸被吸引而來。很快地, 在三、五年間,漸漸有一 些陽性植物的幼苗,山麻 黃、血桐等喜光的先驅植 物。一、二年間,就能蔚 成一片濃蔭。
• 這些先驅植物,由於生長 迅速,所以材質輕軟,可 用來製木屐,火柴棒等, 也因樹皮富含纖維,可用 來製繩和造紙。隨著植物 長大,也來了松鼠、野兔、鳥類、在此覓食,築巢, 有些昆蟲也在血桐等植物上吸食樹汁,稍後江某、九 芎等先鋒林的後驅植物也開始生長,在五、六年後, 已經成了先鋒林了。樹冠遮了大部分的陽光,此時便 是耐陰樹種的生長時機了。紅楠、香楠等開始 在大樹 的遮陰下生長、這些小苗漸 茁壯,成為森林主要的構成 分子。原有的陽性草本植物 消失,耐陰的低矮草本植物 出現。先鋒林改變了環境, 容易涵養水分,逐漸自然演
至有超大喬木竄出。林內溼度很高,幽暗裡整天 幾乎不會有變化,看不到屬於陽光下燦爛艷麗 的繽紛花朵,其中群聚的數目不下百千種,一 座森林看似單純,其實不然。森林孕育生命。 棲息在其中的動物難以想像的豐富。而台灣是 熱帶與亞熱帶交界的島嶼,高溫 、多雨、季風 性強風,再加上特殊的地形—自水平面起,陡 然直聳3000m以上的高山,上千座的山頭綿延, 且因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使得土地分化 細膩而精微,生物資源異常豐富多樣,物種演 化的繁複,密集壓縮在小區域的土地面積上, 是全世界其他地區少見的現象。且因地形特殊, 至少包括了五種植被景觀˙寒帶˙溫帶˙暖溫 帶˙亞熱帶˙局部熱帶。四百年前 的台灣森林,是完全沒有人工 痕跡的原始
• 此時便是耐陰性的數種在森林下層萌 芽成長的時機了。當耐陰的數種逐漸 長成,空間與地盤的爭奪戰,便在翁 鬱濃閉的森林裡展開。林下耐陰性的 樹種漸出,陽性樹種便漸被取代,森 林裡,著生植物和蔓藤也開始漸漸佔 滿下層空間,層次漸趨複雜,結構明 顯分化,森林就此進入為一個穩定的成熟期。這個 穩定的成熟期,可長達百年或 千年之久,也就是所謂的極盛 相或終極群聚期了。一座森林 進入極盛的穩定狀態,便成為 非常複雜的多層林,地被層、 草本層、灌木層、中喬木層、 大喬木層,重疊相互交錯,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