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概述
1、认知的定义
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
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
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

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

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精神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

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

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章注意过程
1.注意的理论:
主要关注注意的能量理论和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

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理论看一看。

①、注意的能量理论(核心观点+如何分配资源)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唤醒水平。

唤醒水平越高,资源量越多;但当唤醒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将随唤醒的增加而减。

刺激的识别过程需要若干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

资源的分配:
分配策略较灵活,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重要的刺激上,也可以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

刺激的分配还受当前意愿和长期意向的影响。

②、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重要)
特征整合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结合起来。

客体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和特征整合两个阶段。

(两个阶段是如何加工的?)
2.注意的加工方式:
分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需应用注意、容量有限、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自动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第三章知觉与模式识别
1.知觉的争论(两个理论):知觉的假设检验理论和生态学理论。

两者对立,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需不需要经验的参与。

2.知觉的加工:
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始于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

通常对事情的一般知识的加工,形成对知觉对象的期望或假设。

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看实验,看怎么做的)
3、模式识别:(重要)
①、什么是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

如视觉模式、听觉模式等。

②、什么是模式识别:是感觉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再决定它与长时记忆中的项目有着最佳匹配的过程。

③、模式识别的4个理论、每个理论的核心思想、评价:
模板说: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副本,即模板,这些模板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模型局限:
模板数量无限,记忆负担沉重,缺少灵活性;
无法解释有时候人能够非常迅速地识别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事物;
没有说明模板匹配的信息编码形式。

平行加工vs 系列加工?整体优先vs 局部优先?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Prototype)。

原型被看作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这种原型反映一类客体具有的基本特征。

模型特点与局限:
比较完整的模型,明确阐述了原型的具体特征和编码形式,强调原型在范畴水平的分类操作中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容纳模板匹配理论,较灵活,富有弹性,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局限是只含有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

特征说:(主要)(如何识别、鬼域模型)
该模型认为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其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抽取的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

鬼域模型:4个鬼代表什么,主要功能是
什么。

优点
依据刺激的特征和关系进行识别,可以不管刺激的大小、方位等其他细节,使识别有更强的适应性;
同样的特征可以出现在不同的模式中,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需要抽取刺激必要的特征和关系,再加以综合,才能进行识别,这种模式识别过程可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局限
只有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
该模型是典型的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模型,但局部加工与整体加工问题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论部件识别理论:通过把复杂对象的结构拆分为简单的部件形状,就可以进行对象识别。

4.结构优先效应:
词优先效应:识别一个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单独呈现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客体优先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松散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呈现的该线段的现象。

第九章推理与判断
1.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从一个或多个关于已知条件的一般性前提中得出具体的、符合逻辑的结论的过程。

包括:三段论、条件推理。

①、三段论:2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组成。

常见的错误:
气氛效应: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具体地说,就是两个肯定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而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则使人倾向于作出否定结论;
换位理论(曲解前提意义):人们在三段论推理中,往往将某一个特定前提的项目解释为逆转亦真,即认为它的逆转形式与原始形式同样有效。

没有考虑所有可能性
内容与可信度效应
内容效应:给两个人呈现形式相同但内容不同的前提,他们在推理时的表现就可能大相径庭可信度效应:人们倾向于判定哪些能够强化他们最初假想的结论为有效,而不管该结论是否来自于前提。

②、条件推理:如果...那么。

四种形式:
如果P,那么Q。

P。

所以Q。

如果P,那么Q。

非P。

所以非Q
如果P,那么Q。

非Q。

所以非P。

如果P,那么Q。

Q。

所以P。

证真倾向:在命题检验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人表现出强烈的证真倾向,即极力去证实命题是真,而很少尝试证实命题为伪。

2.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从具体事实或观察进行推理,得出一个能够解释这些事实的合适的结论。

3.推理的理论:(每个理论的核心观点,针对什么推理)
规则理论(条件推理):把推理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心理加工过程,认为推理者是依靠具有特定目的的心理规则或心理逻辑来得出结论的。

成分理论(类比推理)
心理模型理论(三段论):强调推理过程中理解的作用,认为推理者是先理解前提,然后构建心理模型,再借助已经建构的各种心理模型进行推理,推理过程会受到加工能力如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

4.生活中概率的两大策略(什么是代表性启发式什么是易得性启发式)
代表性启发法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被判断为比较少代表性的愈常出现。

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第十章问题解决
1.什么是问题(怎样的问题才能称为问题?):如果我们能很快地从记忆中提取答案,那么我们面临的并不是问题。

只有当我们不能提取出直接的答案时,才能称之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2.问题的类型:
①、根据问题的明确程度:界定良好问题和界定不良问题(知道什么意思)
②、根据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归纳结构问题、转换问题和排列问题。

(知道什么意思)
3.问题空间理论(什么是问题+什么是问题空间+问题的解决过程=核心观点、知道问题行为图)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也称为状态空间。

问题解决过程:在问题空间中搜索可能的解决途径的过程。

4.问题解决的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
逆向搜索
爬山法
5.问题解决两大障碍:
心理定势
采用了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表征(gaiqi 和32对棋盘)
6.创造性:是指制造某种独特的、有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7.创造性的测量:发散生成测验和远距离联想测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