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醌最为常见
(二)游离蒽醌的分离
1.pH梯度萃取法
对于酸性强弱明显的游离蒽醌,pH梯度萃取法是最常采用的方法。其流程如下:
2.色谱法当游离蒽醌混合物性质相近时,需通过柱色谱才能达到分离目的。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磷酸氢钙、聚酰胺等。
四、酸性
醌类化合物多具有酚羟基、羧基,故具有一定的酸性。醌类化合物因分子中羧基的有无和酚羟基的数目以及位置的不同,酸性强弱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b-OH蒽醌中,受羰基吸电子作用的影响,b-OH上氧原子的电子密度降低,质子解离度增高,故酸性较强。
b-OHa-OH: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
酸性较弱规ຫໍສະໝຸດ 如下:1.含有羧基的醌类化合物的酸性强于不含羧基者 。
提取方法
1.有机溶剂提取法:游离醌类的极性较小,可用苯、氯仿、乙醚等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提取。苷类极性较大,可用甲醇、乙醇和水提取。实际工作中,常选甲醇或乙醇加热提取,可以把各种醌类苷及苷元都提取出来,所得的醌类混合物再进一步纯化与分离。
2.铅盐法
分离方法
(一)初步分离:可将蒽醌苷或苷元的混合物用水分散,用苯、氯仿、乙醚萃取可得到游离蒽醌,再用正丁醇萃取可得到蒽醌苷类;也可将苷或苷元的混合物直接用苯等有机溶剂回流提取游离蒽醌,蒽醌苷则留在母液中。
蒽醌最为常见,由于整个分子形成一共轭体天然蒽醌以9,10-系,C9,C10又处于最高氧化水平,比较稳定。
蒽醌(9,10-蒽二酮)
包括蒽醌衍生物及其不同程度的还原产物。如氧化蒽酚、蒽酚、蒽酮、二蒽酮。
蒽醌类包括蒽醌衍生物、蒽酚衍生物、蒽酮类衍生物
大黄素型:羟基分布在两侧的苯环上,多类呈黄色。
芦荟大黄素存在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等植物的根茎中,是大黄抗菌有效成分。
二、升华性:游离的醌类化合物一般具有升华性。将药材粉末加热升华,再检识升华物可用来判断药材中有无醌类化合物的存在。
三、溶解性:游离醌类极性较小,一般溶于甲醇、乙醇、丙酮、醋酸乙酯、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不溶或难溶于水;与糖结合成苷后极性显著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溶于热水,但在冷水中溶解度较小,几乎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中。
蒽酮类成分大多有抗菌活性,且苷元作用大于蒽醌苷类。在常见苷元中,大黄酸的抗菌作用最强。
理化性质
一、性状:天然的醌类成分多为有色结晶,且随着母核上酚羟基等助色团增多,可显黄、橙、棕红色以至紫红色;蒽醌类化合物中茜草素型颜色(红→紫)较大黄素型(橙→黄)深。蒽醌类化合物多有荧光,并且在不同的pH条件下所呈的荧光不同。
2.醌类化合物母核上β-羟基的酸性强于α-羟基。
3.酚羟基数目增多,酸性增强。
以游离蒽醌类衍生物为例,酸性强弱将按下列顺序排列:
含-COOH > 2个以上b-OH > 1个b-OH > 2个a-OH > 1个a-OH
故可从有机溶剂中依次用5%NaHCO35%Na2CO31%NaOH及5%NaOH
水溶液进行梯度萃取,达到分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