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B.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变大C.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答案】A【解析】A、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最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故本选项正确.B、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故本选项错误.C、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收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不能发现光屏上能成正立的像.故本选项错误.D、如果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玻璃板前后移动,则像距物距不相等,所以会发现B 始终不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故本选项说法错误.故选A2.如图所示,人透过透镜所观察到的烛焰的像是()A.实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B.实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C.虚像,这个像能用光屏承接D.虚像,这个像不能用光屏承接【答案】D【解析】解:图示的像是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是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的像是虚像,根据虚像的形成过程可知,它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成在光屏上.综上分析,故选D3.乙同学把刚买的矿泉水随手放在科学书上,发现“学”字变大(如图),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光的直线传播D.平面镜成像【答案】B【解析】此时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将字放在凸透镜后面,即相当于将字放在了凸透镜的1倍焦距以内,故此时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故该现象的成因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故选B。
4.自动对焦相机用红外线或超声波进行测距.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超声波和红外线都是电磁波B. 相机底片上成的像一定是实像C. 焦距35mm 的相机底片离镜头距离小于35mmD. 红外线测距照相机和超声波测距照相机都可用来在月球上拍照【答案】B【解析】(1)超声波是机械波,不是电磁波,红外线是电磁波.(2)能成在相机底片上的像一定是实像,照相机是根据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3)照相机所成像的像距大于一倍焦距,所以应该是大于35mm(4)因为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超声波是不能在月球上传播的,.故选B5.2012年5月21日,美丽的日环食像一个金环挂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上空,如图所示。
下列所述现象中与日环食的光学成因相同的是( )A.拱桥倒影 B.海市蜃楼幻影 C.立竿见影 D.毕业合影【答案】C【解析】“拱桥倒影”是光的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海市蜃楼幻影”是光的折射现象;“立竿见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毕业合影”是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6.下列光学器材中,能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平面镜【答案】A【解析】解: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该选项符合题意;B、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C、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7.小龙发现平时不戴眼镜的陈老师在阅览室看报时却要戴着眼镜才能看清,小龙对陈老师的眼睛及所戴眼镜的判断合理的是()A.远视眼,凸透镜B.远视眼,凹透镜C.近视眼,凸透镜D.近视眼,凹透镜【答案】A【解析】解:由题意“平时不戴眼镜的陈老师在阅览室看报时却要戴着眼镜才能看清”,这说明陈老师能够看清远处的物体,但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所以说明,陈老师的眼睛是远视眼.这说明陈老师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需佩戴凸透镜矫正.故选A8.把一个高0.8m的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镜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镜中的像()A.高度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B.高度变大,以2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C.高度为0.8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D.高度变大,以4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答案】A【解析】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已此人身高 1.6m,所以他在镜中的像高也是1.6m.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他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也以2m/s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所以选项A正确.故选A9.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的介绍有一项不切实际,它是()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B.照相时,被照着与相机的距离是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之内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略大于一倍焦距D.阳关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这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答案】C【解析】A、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此A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照相机照相的原理是将2倍焦距以外的物体成像在胶片上,所以照相时应该站在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因此B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因此C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D、因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所以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会聚一点,热量集中,温度较高可以点燃纸屑,因此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难度不大,解答时注意看清题目的要求:选择不符合实际的10.下列与光现象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手影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老花镜的镜片是用凸透镜制成的C.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虚像的原理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答案】C【解析】A、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在手的后面形成了黑色的区域,就形成了手影.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老花镜戴凸透镜进行矫正,所以老花镜镜片是凸透镜制成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C、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工作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正确区分影子和像,影子是一个黑色的轮廓,无论虚像还是实像,都能看出物体的模样.(2)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很相似,容易混淆,注意区分: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黄、青.11.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符合客观事实的是()A.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更浅一些,是因为光发生折射形成的B.湖岸边的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近视眼镜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D.远离平面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小【答案】A【解析】解:A、池底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池底变浅了.符合题意.B、湖岸边的树在湖水中形成“倒影”,是树发出的光在湖面上发生了反射现象,形成树的虚像.不合题意.C、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不合题意.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当他逐渐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不合题意.故选A12.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A.小于6cm B.大于6cm,小于12cmC.大于12cm,小于24cm D.大于24cm【答案】B【解析】据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可知,故利用该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必须处于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即12cm以外,此时的像应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此时所成像的胶卷必须在6cm 和12cm之间.故选B13.一名军人在一次执行任务时需要从正在正常向前行驶的卡车右侧跳下.对于跳车的方法,以下四种方案中最安全的是()A.脸朝前方跳下,着地后立即站定B.脸朝前方跳下,着地后向前小跑几步C.脸朝后方跳下,着地后立即站定D.脸朝后方跳下,着地后向前小跑几步【答案】B【解析】解:A、人具有与车相同的速度,脸朝前方跳下,如果着地后立即站定,人体下半部停止运动,由于惯性人体上半部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前进,人容易摔倒,此种跳法不安全;B、人具有与车相同的速度,人脸朝前方从车上跳下,人着地后由于惯性向前跑几步,可以避免由于惯性的影响而摔倒,这种跳法比较安全;C、人具有与车相同的速度,由于惯性人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沿车前进的方向运动,如果人脸朝后方跳下,着地后立即站定,由于惯性的影响,人将向后摔倒,不安全;D、人具有与车相同的速度,由于惯性人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沿车前进的方向运动,如果人脸朝后方跳下,着地后向前小跑几步,人跑动的方向与由于惯性运动的方向相反,人极易向后摔倒,发生危险,不安全;故选B14.密度知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十分密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产品包装选择密度较小的泡沫塑料B.勘探队员通过采集样品的密度等信息确定矿藏种类及经济价值C.用密度较小的塑料做电源插座的外壳D.测量牛奶、酒精等物质的密度是检验其产品好坏的重要参数【答案】A、B、D【解析】解:A、产品包装选择密度较小的泡沫塑料,既能减轻重量,又能减震安全.此选项正确;B、勘探队员采集样品密度可以判断矿石的种类或纯度.此选项正确;C、电源插座的外壳利用塑料是因为塑料是绝缘体,使用安全.此选项错误;D、牛奶、酒精密度的差别显示其品质的差别.此选项正确.故选A、B、D15.如图所示是大明湖新八景之一﹣﹣“超然致远”.华灯初上,超然楼清晰地映在湖水之中,这一美景是由于光的形成的;漫步湖边,能闻到沁人心脾的阵阵荷香,这一现象说明了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反射;分子【解析】解:超然楼清晰地映在湖水之中属于平面镜成像,这一美景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闻到阵阵花香,是香气分子运动到了我们身边,是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结果16.我市“桂中水城”建设已初具规模,美丽的盘古公园人工湖吸引了不少游客,游人在湖边看到绿树在水中的倒影是(选填“虚”或“实”)像,看到水中的鱼儿比实际位置要(选填“深”或“浅”).【答案】虚;浅【解析】解:①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湖中树的倒影是树在水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②光由水斜射如空气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由于折射光线向水面偏折,折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位置升高了,所以看到的水中的鱼位置比实际位置浅17.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填“实”或“虚”)像,在投影仪中成(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正立的(填“放大”或“缩小”)的像.【答案】实;倒立;放大【解析】①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而制成的.②投影仪是物距大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而制成的.③放大镜是利用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而制成的18.今年5月21日黎明时刻,在我国许多地方能观察到如图所示的“金环日食”天象,这是由于光沿传播,当月球运行至之间时,挡住了一部分太阳光.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时,人们就可以看到“金环日食”,这是因为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发生了现象.【答案】直线、太阳和地球、折射【解析】(1)“日食”是指由于光沿直线传播,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形成的.(2)由于大气层上疏下密,光线穿过大气层连续发生折射,看到了太阳的虚像,但真实的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19.学习了光学知识后,晓雯对有有关实验进行了思考和创新:(1)在如图所示的“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晓雯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2)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3)晓雯将玻璃板移动,在玻璃板位置放一凸透镜,B处放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道理、等大的蜡烛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答案】(1)位置,(2)虚,(3)10【解析】解:(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2)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因为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虚像.(3)由题意可知,当物距为20厘米时,物体成一个等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20.如图是体重常见的红外线感应水龙头,当手对着红外线感应窗时,水会自动流出.(1)使用该水龙头时,感应窗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手上发生了,感应窗内的红外线接收管接收到信号后控制出水.(2)当手一直处在感应范围内时,该水龙头在连续出水4秒后却自动停水6秒,如此反复.某人用20秒洗手一次,则使用该水龙头比使用持续出水的普通水龙头能节水毫升.(该水龙头的水流量均为30毫升/秒)【答案】(1)反射;(2)360.【解析】(1)红外线照射到手上发生反射.(2)洗手一次节约出水水时间为6s×2=12s,30毫升/秒×12秒=360毫升.故答案为:(1)反射;(2)360.了解一下红外线感应水龙头的工作原则是关键,它不是接收人体的红外线,而是感知人体反射的红外线21.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答案】放大;不能【解析】解:(1)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2f>u>f,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距离凸透镜7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22.夏季,当你在河岸边漫步时,经常会看到“鱼在云中游”的美景.你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形成的,你看到水中的云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填“实”或“虚”)像.【答案】折射;反射;虚【解析】解:(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而我们看到的鱼,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是变浅的鱼的虚像.(2)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的虚像,出现在水面上的.23.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璜,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