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赏析(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
(惜时劝学)。
2.写法有何特点?答:以景寄情,由情入理。
3.诗中写大自然的景物目的是什么?答:用自然景物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暗示人的寿命有限。
4.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答:以江河东流入海不复西归为喻说明光阴一去不返。
5.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诗中通过描写鲜明的色彩来表现春季无限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句子: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
7.诗中借题发挥,描写阳光普照,万物欣欣向荣的诗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8.诗中通过写季节的变化,隐喻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的诗句: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二)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说说“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句中那几个词用的好?答:这一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入一股活力。
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的自然而准确,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远景与近景的搭配自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2.“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傍晚、地点东皋、事件远眺。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 本诗写景有特色?答: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6.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7.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8.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9.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秋天)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答: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1.诗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诗中表现诗人欲归不得的抑郁之情的诗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3.诗中借“乡泪”、“归帆”表达旅人睹物伤情,思念故乡的诗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4.诗中能够寄托诗人思归的哀愁和前途渺茫的愁绪的诗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5.诗中交代家乡的位置而自然成对诗句: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6.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诗人远离他乡的羁旅之情的诗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夕阳西下,断阳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B)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答:“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答:“舟楫”是渡江的工具,顺着上面的写景流转,自然恰切。
但诗人巧借“舟楫”,转而言他,不仅不显造作,反而接得天衣无缝,于情于理无碍,可谓一语双关。
“舟楫”的另一层意思便应理解成“引荐的人”或“伯乐”。
“端居耻圣明”似有奉承阿谀之嫌,但确属诗人肺腑之言。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申足上文,表示自己愿意出仕。
言外之意,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引荐,不要落个“转头空”。
6.诗中运用对偶修辞方法,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诗中表明作者祈望出仕而又心怀内疚的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8.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五)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 解释下面的词浯。
①历历:分明可数;②乡关:故乡。
2.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3.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
4.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6.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7.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8、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相似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请写出古诗词名句中关于“乡情”的两句诗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六)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答: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2.颔联写送别之事。
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5.诗中交代送别地点及环境的句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6.诗中借马的萧萧长鸣,表现友人不忍离去的诗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诗中比喻友人离家远游,行踪难定的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8.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9.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赠别之情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七)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绩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答:在秋日晴空中,一鹤凌空而去,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画面积极乐观。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4.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我国古代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秋”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8.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
答:“排”,冲开的意思。
它形象准确地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搏击长空的矫健动作,显得十分豪迈。
表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
(八)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答:傍晚,暮色降临,霜雾弥漫,山林空荡,熊爬到树上逗乐,小鹿跑到溪旁饮水。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答:“随处改”这个“改”字用的妙。
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
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个画面。
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静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
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便显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