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精品文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精品文档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家长经常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明明会做的题目却做错了,改正时又能完全改对,在遗憾的同时,我们来思考一下其中的缘由,这也许是孩子粗心的结果,也就是孩子在独立做?}时没有仔细审题,这类学生只能从知识的表面理解知识,所以他们往往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这种错误。

究其原因我更觉得这是学生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要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习惯。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让学生的心智大幅度地活跃起来,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好的兴趣还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也更愿意去动脑筋,思考也更积极,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很多教师以往的教学都是一言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注定效率低下,学生的潜能也得不到发挥和提高。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就要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动”起来。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思考,轻松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

我在分数乘分数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用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如■×■=?学生先折出了长方形纸的■,有三种方法,如下图:

①②③
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学生们发现在找■的■,第二次要把■当作整体,把■平均分成4份找到其中的一份,双重阴影部分就是■的■,如下图:

在找■的■的折纸过程中,学生发现,图①的■是不能折出来的,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就理解了第一个分数可以
横着或者竖着折,而第二个分数就跟第一次折纸的方向相反,这样就能找出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了,所以■×■=■,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手脑并用,进一步思考,最后再观察算式的特点,从而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分母乘分母,分子乘分子,所以动手操作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

三、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由于学生年龄的特征和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特别是遇到情境图信息多或题意叙述复杂一些的题目,部分学生往往不能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这部分学生的共性就是不怎么去读题,甚至连题目的意思都没有搞懂,更别说理解数量关系了,他们只是凭着感觉在做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或者是缺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1.认真审题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多读几遍,直到完全弄懂题目的意思。

对于关键的地方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勾画,可以从问题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所要的信息;也可以根据信息出发,理解可以求什么?
2.分清数量关系
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容是什么知识点,再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去思考。

如:速度=路程÷时间,总价=单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等等。

3.方法再现
回忆老师在解决此类题目时所用的策略和方法,模仿尝试解决,还可以让学生画图分析等等。

例如,在教材上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1)一瓶果汁,淘气分四次喝完。

第一次喝了这瓶果汁的■,然后加水;第二次喝了这瓶果汁的■,然后加满水;第三次喝了半瓶,又加满水;第四次一饮而尽。

淘气喝的果汁多还是水多?
(2)笑笑喝果汁。

第一次喝了一瓶果汁的■,然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喝了这瓶的■,然后再加满水;第三次喝了半瓶,又加满水;第四次一饮而尽。

笑笑喝的果汁多还是水多?
这两个题的方法是一样的,上一题是书上的练习,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笑笑喝了一瓶果汁,水喝了:■+■+■=1,也就是水也喝了一瓶,淘气喝的果汁和水一样多。

而在第二次练习的时候,学生没有认真阅读和理解而且数据也发生了变化,学生还是以为果汁和水喝得一样多,说明学生没有深度思考。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第二题的方法和第一题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数据发生了改变。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而果汁喝了一瓶,所以可以看出笑笑喝的水要多一些。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回忆第一题的解题方法,那么第二题也比较容易了。

4.对比练习
我在讲解这两个例题时用了对比的方法,触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1)王老师买回■千克糖果,发给A队的糖果占这些糖果的■,发给B队的糖果是这些糖果的■,还剩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
这一题,初读题目,学生以为求还剩这些糖果的几分之几,就用■-■-
■。

如果不仔细阅读题目,学生会误用■来减,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千克表示的是数量。

应该用整体“1”来减去两
队所占的百分率,我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题意如图:

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很容易就理清了数量关系,明白了算理。


学生明白之后紧接着我又出示了下面的题目:
(2)王老师买回■千克糖果,发给A队的糖果占这些糖果的■
,发给B队的糖果是这些糖果的■,还剩多少千克糖果?
通过阅读理解学生知道要求还剩多少千克糖果,就是求数量,
用总重量减去A队的重量再减去B队的重量,通过对比讲解和类
比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数量的理解。

综上所述,出现这样
的错误是学生没有深度思考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
题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解答,在学生做完作业后的检查也是很有
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及时地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平时作业
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的好习惯。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汇报交流时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清自己的意见,也
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必要途径。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把自己的
想法讲出来,语言表?_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学生
在表达的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积极地倾听,也能让其他学生进
行深入思考,在学生倾听的过程中,就是在用辩证的眼光接受,一旦同学的发言出现错误,其他学生就会及时给予纠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五、增强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四人小组中,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和开阔。

这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承担着主要角色,一方面可以组织本组的成员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小组成员的讲解过程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就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和认识。

在小组合作时,由于大家都在动脑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会思考的学生就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不会的学生听,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亲近一些,便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汇报时,小组代表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当学生在上面讲解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认真倾听,其他学生也可以提出疑问,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

六、及时鼓励学生
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对学生的积极鼓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些成功的体验,尤
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有了信心,学生自然更愿意去思考和学习。


我觉得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作为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当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让学生静下心来,先把题意理解透彻,再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先怎么想,再怎么想,这种想法是否合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需要长期坚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