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教育学生素养培养

德育教育学生素养培养

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英语学科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一个主题,也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因素。

关键词英语学科德育教育中学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可见,良好的思想品质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教书又要注重育人。

在英语学科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中的一个主题,也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一个因素。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我们现在所用的这套适合五四制的初中英语教材,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于一体,包含了文化背景知识、语言学习策略、任务型语言学习成分以及语篇材料等多项内容,几乎每个单元都蕴含着德育教育。

例如我们七年级上册,Unit1学习描述他人外貌特征,学会赞美他人;Unit2学会得体的点餐;unit3过去时的学习,回忆过去,珍惜现在;unit4了解过去,展望未来;Unit5谈论旅游经历,热爱生活,享受生活;Unit6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Unit7了解不同人对待友谊的态度不同,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Unit8通过“达人秀”的讨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客观评价他人。

如果老师能把这些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有效的渗透到教学中去,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肯定能受到触动,得到提升。

二、精心组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

英语教材的设计都是每个单元一个主题,紧密联系生活。

因此,教学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

例如,七年级上册Unit2 I’d like some noodles.其中的可渗透的德育教育就是要学会得体的点餐(I’d like ……)通过让学生设计对话,表演对话,来学习如何和餐馆服务生交流,其中要使用的句型有Can I help
you?/May I take your order?/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等等。

使学生学会有礼貌的和别人交谈。

初学英语时,教会学生使用“Thank you !”、“Sorry .”、“May I beg your pardon ?”、“Excuse me .”、“You are welcome .”等礼貌用语;另外,教授学生如何有礼貌地请求(Could you please……?)、得到别人的许可(/Could I ……?),提供建议(You could/should ……)等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通过语言美的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增加交往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的日常用语趋向规范和得体。

(二)通过学习中西方不同文化,来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

例如,在英美国家人们不喜欢谈论私人化的问题,他们喜欢谈论天气(weather) 、运动(sports )、爱好(hobbies )、时事(current events )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使学生能够礼貌用语,作到文明、友好。

再如,七年级下册Unit4里面有一篇文章是介绍感恩节的,我们就以此为契机进行感恩教育;每到一些传统节日(像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端午节等)的时候,向学生介绍一些与节日有关的知识,同时进行情感教育,这些都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三)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思考辩论中得到正确引导。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在比较级的学习中,通过比较不同的外貌、性格特点以及对待友谊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会与人正确交往;在对“达人秀”这样时髦话题的讨论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通过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进行德育教育。

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直观的榜样。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穿着打扮要得体,防止误导学生的审美观,板书字迹要优美,讲课语言要清晰,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明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深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
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走进课堂,走进春天,去播种期待,播种心灵,播种真情!去塑造明天的主人,托起未来的世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