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复习资料

法制史复习资料

夏朝法律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我国法律起源的特有途径是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我国是农业文明发源的国家,农业文明的特点导致我国早期法带有以下特点:(一)重天,敬天,崇天(二)重经验,忌变革(三)重组织,重权威(四)重伦理关系(五)重宗法家族夏朝法律的主要内容:(一)奴隶制五刑1 来源于原始社会苗族部落的五虐之刑黥劓刵椓死2 奴隶制五刑为墨劓剕宫死(二)司法审判中的神明裁判商朝君权神授的思想:为统治需要,提出君权神授,进一步提出天讨天罚的法律思想开始把上天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神权至上更加绝对化实质是借助神权来强化王权刑事法律制度主要罪名:主要包括危害统治安全类,职官犯罪类,具体罪名见教材主要刑罚种类:仍以奴隶制五刑为主,死刑执行方式多样且残酷刑罚残酷是商朝法律的重要特征民事法律制度婚姻采一夫一妻制商王和贵族实行媵嫁制度,即把妻的随嫁女收为妾。

继承制度先是兄终弟及为主,后为嫡长子继承制司法制度:遇到疑难案件时仍采取神明裁判的方式,注意商朝的神明裁判与夏朝的区别西周周公制礼周公制礼的含义:周公在原有礼的基础上,结合西周的情况和统治需要,制定了一套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典章制度和礼仪形式,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称为周礼.周礼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周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

周礼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影响:对巩固西周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影响后世深远.西周的礼与刑的关系:出礼则入刑西周的法律思想为统治需要,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含义:统治者要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要做到敬天、敬宗、保民。

对百姓要以道德教化为先,刑罚惩罚在后,且刑罚要轻缓,适用刑罚要谨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意义:为后世礼法结合,德为本,刑为辅的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原则:1.老幼犯罪免除刑罚:七岁以下,八十,九十以上的人犯罪,不施加刑罚处罚.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罪虽小,但是故意犯罪,且经常犯罪,必须要处罚.罪虽大,但是过失犯罪,且是偶犯,可以从轻处罚.3.罪疑从赦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了罪疑从无原则4.定罪量刑上强调宽严适中5.八辟原则: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罪可减免刑罚二刑罚种类1.奴隶制五刑2.徒刑(圜土之制):新刑罚,重点掌握3.拘役(嘉石之制):新刑罚,重点掌握4.赎刑与流刑三主要罪名违抗王命不孝不友寇攘奸宄群饮违背盟誓失农时\四三国三典的刑事政策刑罚世轻世重(三国三典):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刑罚和法律的轻重要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统治的需要加以适当的调整民事法律制度一所有权制度西周初期,是土地国有制.在分封制下,周王对土地和奴隶享有最高的完整的所有权,周王可以分封土地和奴隶,被分封者享有不完全的所有权,缺少处分权.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分封者实力的增加,私有土地开始出现,到西周末年,土地已经可以用来流通,打破了早期的土地国有的局面.二契约制度西周时,契约关系比夏商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的契约形式有借贷契约和买卖契约.1.买卖契约:称为质剂.大市以质,小市以剂2.借贷契约:称为傅别.将契约内容写在一片简牍上,把简牍从中间分开,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半.契约形式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经济活动的进行,也为司法机关审理此类经济纠纷提供了证据.三婚姻制度(一)婚姻成立的条件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同姓不婚:既有利于人口的繁衍,也有利于增强自身的政治实力.3.最低婚龄: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二)婚姻成立的程序结婚需遵循六礼的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周礼》记载:中春之月,会令男女。

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三)解除婚姻的条件丈夫掌握解除婚姻的主动权,在七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婚姻关系,称为七出或七去: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多言,盗窃(四)解除婚姻的限制丈夫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不得休妻,称为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最终审判权掌握在周王手中,中央设立了一套司法机关,且分工较细,比夏商时期进步很多,地方也仿照中央建立了相应的司法机关.二诉讼制度(一) 1 刑事案件:称为狱,受害人自诉为主,诉讼费青铜三十斤(钧金),三日后,由司法官审理.2 民事案件:称为讼,受害人自诉为主,诉讼费一百支箭(束矢),三日后,由司法官审理.3 起诉须遵循一定原则:(1)父子不得相讼,尤其子不得起诉父.下级领主不得起诉上级领主.否则起诉者受到处罚.(2)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二)审判过程中采用五听的方式判断当事人口供的真假.五听为辞听,色听,目听,气听,耳听.(三)证据制度:西周抛弃了神明裁判,重视证据的使用.设专职管理案件中的证据.当事人间的盟誓也可成为证据.(四)案件审理完后,要向当事人宣读判决书,当事人对判决不服的,可以上诉.(五)死刑执行制度:第一,公开执行死刑,但贵族和妇女除外.第二,顺应时节,死刑在秋冬季节执行.春秋战国: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1 事断于法2 刑无等级3 重刑轻罪4 布之于众秦朝秦朝的法律制度一、秦朝的法律思想以法家思想为立法指导思想,事皆决于法,轻罪重刑等。

二、秦朝的法律形式特别注意:廷行事、法律答问三、秦朝的刑事制度(一)主要罪名挾书罪、以古非今罪、妄言罪、非所宜言罪(二)刑法原则1、以身高判断刑事责任能力2、区分故意与过失,区分有无犯罪意识3、累犯加重、共同犯罪加重4、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5、自首从轻。

消除犯罪后果的,减免处罚。

6、诬告反坐7、连坐原则包括同居连坐、职务连坐、邻里连坐等(三)刑罚方式:具体见教材1、多种死刑执行方式2、肉刑3、徒刑:形式多,劳动内容多,且没有固定刑期4、羞辱刑:髡、耐5、财产刑6、专用于官吏的废刑:免除官职,且不得重新启用免刑:免除职务,但仍可重新启用收刑:免除职务,且降为奴婢四、秦朝的民事制度注意:秦朝在处理婚姻家庭事务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

1、婚姻的缔结和解除都要经过官府登记才有效。

2、对夫权有所限制。

丈夫不能随意殴打妻子。

妻子当场抓到丈夫通奸,杀之无罪。

3、对父权也有所限制。

父亲不能随意殴打子女。

五、秦朝的司法制度(一)中央有专门的司法机关,地方实行行政、司法合一制度,地方行政机关代行司法审判权。

(二)起诉方式的变化起诉-自诉公室告(受理)非公室告(不受理)或,公诉(三)仍然限制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人。

(四)审讯中实行有条件的刑讯原则。

六、监察制度秦朝开始创立御史监察制度,监督百官的违法行为。

在中央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首;各郡设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台。

汉朝立法思想及主要的立法一汉初统治者采纳道家无为的思想,实行约法省刑.二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内部有诸侯的叛乱,外部有匈奴的入侵,已不适应用无为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实行德主刑辅.这一思想随后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三主要的立法包括:1、西汉建立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具体含义是:杀人行为处以死刑,伤人行为处以肉刑,盗窃行为处以笞刑.2、西汉建立后的<九章律>,是西汉最主要的法律.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加了<户律> <兴律> <厩律>三篇刑事制度一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一) 背景:经济恢复, 约法省刑,缇萦救父(二) 内容1 文帝的改革(1)废除肉刑: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五岁刑);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趾者,笞五百;当斩右趾者,弃市.(2)对正在服刑的犯人给予减刑处理,明确徒刑的刑期.文帝的改革结果是”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2 景帝的改革先是两次减少笞数,最终减为当劓者,笞一百;当斩左趾者,笞二百.后又制订专门法规,规定笞刑所用刑具的规格,执行笞刑时只能击打犯人的臀部,行刑过程中不得换人.(三) 意义1 废除了部分肉刑,使刑罚减轻,也有利于保留劳动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2 改革提高了笞刑的地位,进一步规范了徒刑,为笞杖徒流死的封建制五刑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二、刑制改革后的主要刑罚种类1、死刑2、肉刑,宫刑没有被废除。

3、徒刑,沿用秦朝的徒刑,并确定明确的刑期。

4、笞刑5、禁锢刑,是国家对犯罪官吏终身禁止作官的刑罚。

6、赎刑三、刑法原则1、矜老恤幼的原则2、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原则:贵族官僚犯罪后,司法机关无权处理,必须奏请皇帝,由皇帝决定如何处理。

3、先自告除其罪原则:自首者免于刑事处罚,但造意者即使自首也不能免除其刑罚。

4、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互相隐瞒犯罪行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除谋反大逆外。

具体是:子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

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上请廷尉以闻。

亲属容隐的原则一直沿用到清朝,且亲属范围逐渐扩大。

民事制度一、婚姻制度方面,确立夫为妻纲的原则,基本沿用西周关于婚姻制度及夫妻关系的规定。

二、家庭关系方面,维护父为子纲的原则。

首先,定不孝为大罪,构成不孝罪一律处死。

减轻为报父母之仇而杀人者的刑事责任。

(复仇的问题)其次,提倡同居共财,保障家长对家庭财产的所有权。

再次,严禁内乱行为,以卑奸尊,要处以死刑。

而一般人的奸非行为只处以徒刑三、继承制度方面有所发展身份继承仍是实行嫡长子继承,财产继承允许诸子均分,而且庶子、女儿都有继承权。

在继承的形式上出现遗嘱继承。

司法制度一起诉方面:公诉和自诉两种形式自诉中,一般不准越级上告(越诉)除谋反大逆外,严禁卑幼告发尊长。

二传复:审讯中得到口供,三日后再行复审,以考察口供是否与之前相同。

三死刑执行仍遵循秋冬行刑的规则,但谋反等犯罪行为是“决不待时”.四春秋决狱汉朝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遇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又无适当判例可依的情况下,直接引用<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义,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这种现象称为春秋决狱或经义决狱.春秋决狱的原则是论心定罪(根据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等主观条件来定罪量刑.而衡量动机目的是否正当,标准就是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封建法律儒家化一封建法律儒家化开始于西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成熟结束于唐朝.二封建法律儒家化是指,儒家思想不断被吸收到法律中来,成为封建统治者制定法律和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三汉承秦制,西汉初期的法律是体现法家思想的.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被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和法家的法律如何结合是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运动.四先祖制订的法律不能随便更改。

所以,汉朝汉武帝以后法律儒家化的方式是一方面通过儒生解释旧有的法律,另一方面在审判案件中运用春秋决狱.在新制订的法律中则贯彻儒家的思想.力求儒家思想融和于国家法律当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典体例结构的发展(一)三国时期的魏国,在<九章律>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制定了<新律>,<新律>改具律为刑名,并置于法典之首.(二)西晋时期制订<泰始律>,此法典在刑名篇后增加法例篇.(三)北齐时期的<北齐律>把刑名和法例合为一篇,称为名例篇.<北齐律>共十二篇,体现刑法总则内容的名例篇置于篇首,<北齐律>的体例结构为隋唐的法典结构奠定了基础.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一)三国时期的魏国将八议入律,八议来源于西周的八辟制度.(二) 西晋创服制定罪之新例服制定罪是指,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要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五服制度见教材)尊长杀伤卑幼,关系越亲量刑越轻.反之, 卑幼杀伤尊长,关系越亲量刑越重.奸非罪不论尊卑长幼,关系越亲量刑越重.盗窃罪,关系越亲量刑越轻.(三) 南北朝时期创立存留养亲制度和官当制度.存留养亲是指:犯人直系亲属年老应侍而家无成丁,死罪允许上请,流刑可免发遣,徒刑可缓期,将犯人留下以照料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实际执行刑罚.官当是指:官员犯徒刑罪,允许其依法以官品和爵位抵罪.后来发展到流刑也可以实行官当. (四) 北齐创立重罪十条制度重罪十条是指:统治者将十种犯罪行为定为最严重的犯罪,作为打击的主要对象.这十种犯罪行为是:1 反逆2 大逆3 叛4 降5 恶逆6 不道7 不敬8 不孝9 不义10 内乱刑罚的变化发展一封建制五刑的初步确立(一) 北魏和北齐将流刑定为法定刑(二) 北齐最终废除宫刑,北齐确定的五种法定刑是1 死刑 2 流刑 3 徒刑 4 鞭刑 5 杖刑(三) 北周继承了北齐的五种法定刑,进一步对每种刑罚划分等级,初步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的体例.二改革妇女从坐制度(一) 三国时期的魏国规定:在室之女,从父母之诛.已嫁之妇,从夫家之罚.这一规定缩小了妇女从坐的范围,开创了从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二) 梁律规定:反逆等重罪虽然缘坐妇女,但母妻姐妹及应从坐弃市者,免于死刑,没为官奴婢.这一规定开创了从坐妇女免于死刑的先例.司法制度的发展(一) 西晋开始确立直诉制度直诉是指不严格按照审级,而将冤案直接向皇帝或中央司法机构上诉.直诉制度有利于缓解地方的冤案,但统治者实际是不希望直诉的情况太多,所以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对直诉开始进行限制.(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死刑处决权严格由皇帝控制,实行死刑复审制度,经皇帝批准后,死刑才能执行.宋元宋朝法律思想的变化:宋朝初期重视用法律强化中央集权.宋朝中期,要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国家经济实力, 国家需要法律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于是,在思想方面,出现对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进行批驳,提倡利义均重,利义相辅.宋朝刑事制度的变化一加强对贼盗罪的打击1 仁宗时,制订”窝藏重法”,加强对窝藏贼盗犯人这类行为的处罚.并且颁布<重法地法>,划出重法地,规定在重法地内犯贼盗罪的,加重处罚.重法地的范围不断扩大.2 英宗时,强调法律有溯及既往的效力.3 神宗时,颁布<贼盗重法>,进一步加强对贼盗罪的打击,规定凡犯有<贼盗重法>所定罪名者,无论是否在重法地内犯罪,都依<重法地法>从重处罚.4 军事镇压和招安是宋朝镇压贼盗罪策略上的重要变化二刑罚的变革1 折杖法:除死刑外,笞杖刑换成臀杖,杖后释放.徒刑换成脊杖,杖后释放.流刑换成脊杖,杖后配役一年.加役流脊杖后配役三年.折杖法对缓解宋朝初年的社会矛盾有一定的作用,但对谋反和贼盗等重罪不适用.2 配役刑:是一种混合刑,包括决杖和刺面及流配三方面.3 增加凌迟为死刑的法定执行方式.4 管置: 将犯人安置到一定地区进行改造的刑罚方法,类似于当今的管制刑,主要适用于被除名和停职的官吏.宋朝民事经济法律规范的发展宋朝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1 针对田宅买卖,实行红契制度.红契是由官府在当事人已纳税的契约上加盖公章而得名.它是田宅私有权的法律凭证,又可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 发行纸币,促进商品的流通.3 取消设置商铺的地点和商铺营业时间的限制,允许街面到处可以开设商铺.我国古代商业经营中的”面街而市”和”夜市”是从宋朝开始的4 促进乡村的墟市和草市的发展.5 提高商人的地位:(1) 允许商人的儿子参加科举考试.(2) 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当商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允许商人越诉.6 制定禁榷法,实行严格的专营专卖制度.7 制定市舶条法,规范海外贸易宋朝继承制度的发展一、一般遗产的继承第一顺序:儿子(亲子和养子)、未嫁女诸子均分,未娶妻者多分聘财,养子有的视同亲子,有的分亲子的三分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