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媒介化社会的进步趋势

媒介化社会的进步趋势


• (二)民生新闻的内涵与特点 • 1、 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下,“民生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闻 报道方式,更是一种报道观念、角度;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的民生取向、平民化视角、记录老百 姓的生活实态、为老百姓说话成为了 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
三.关于电视民生新闻
三.关于电视民生新闻
一、30年新闻改革的最重要成果 —— 舆论监督的形成
•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当代 中国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党的十三大会议报 告中明确提出:“提高领导机关的开放程度,重大情 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要通过各 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 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闬,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 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 争。”会议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了“舆 论监督”概念,并作了具体阐释。新闻传媒开展舆论 监督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并成为党赋予新闻传媒业的 重要任务。
• 2.内容:新鲜生动 • 《新闻坊》新闻内容新鲜,大多为群众普遍关 注的热点新闻,例如《好八连为民服务忙》、 《有人要跳楼,民警救下来》、《出租车5.1换 新颜》、《劳模当上辅导员》、《阴雨连绵,医 院看病的人多了》、《普陀查获假冒美金》、 《小马路变成垃圾场(“市民呼声”)》等等。 这些热点新闻大多有人物活动与故事情节,所谓 “有头有尾有情节,活人活事活道理”,在大量 提供事实信息为民服务的同时,进行精神文明的 宣传与教化。
• 2.崛起原因: • ①中央“三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的提出 • ②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 ③新闻价值观侧重点的转移 • ④地方电视台充分利用地域信息资源, 增强新闻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 ⑤增加收视率,吸引广告商,创收的有 效手段
三.电视民生新闻
•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要求: • 1.题材:市井题材、社会新闻题材 • 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定位在主要报道 “城市社会新闻”。而社会新闻是以道德伦理与 人际关系为重点,题材涉及社会风尚、社会事件、 社会问题以及某些奇闻怪事的新闻报道。 • 社会新闻的特长正在于:题材广泛,写社会 生活中的人与事,不限于某个行业,因而有别于 一般的经济新闻、政法新闻、文教科技卫生新闻 等;内容丰富,主要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及其道德伦理问题,包括道德风尚、恋爱 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天灾人祸、案件发 生与侦破、生存环境变化、奇异的社会现象与自 然现象等等 。
• • • • • • • • • • • • • • • • • •
每个省会台、城市电视台都有民生新闻栏目: 南京零距离,江苏台,2002.01; 新闻坊,上海台,2002.01; 都市快报,陕西台,2002.01; 1860新闻眼,江苏台,2003.01; 直播南京,南京台,2003.02; 绝对现场,江苏台,2003.07; 第一时间,安徽台,2003.07; 直播西安,西安台,2003.07; 民生大参考,河南台,2004.01; 阿六头说新闻,杭州台,2004.01; 都市条形码,云南台,2004.02; 大刚说新闻,南京台,2004.03; 天天630重庆台,2004.04; 第一看点无锡台,2004.05; 今晚60分无锡台,2004.05; 民生直通车,山东台,2004.07; 直播郑州,郑州台,2004.07……
新闻改革与社会进步离不开大众媒体“舆论监督”权的确立 • 1949.5.27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人民新闻事业确立。 • 1979.8.12《解放日报》第一次报道车祸《一辆26路无轨电 车翻车》。 • 1976.7.28凌晨唐山发生里氏7.8级地震。 • 1979.11.22新华社才发表新闻《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1千多 人》。 • 2008.5.12下午2点28分发生汶川大地震,当天全国媒体都 报道;以后每天都有伤亡、失踪人数统计报道。 • 典型案例:(1)1998.8.7新闻《九江长江大堤决口》 (2)2007.12.29电视新闻 《我们要什么样的世界第一?》 • 2003年4月,全国“非典”事件,灾害信息每天公布。 • 2007年8月30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2008年5月1日《政 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 。
镜头摇到火箭,记 者话音刚落,火箭 点火升空 运用特技做出双框 效果(1.杨利伟首次 记者见面会镜头; 2.凌晨出征画面; 3.杨利伟上车与群 众挥手告别画面; 4.指挥中心内飞船 运行轨迹图)
承担今天首飞任务的航天员叫杨利伟,今年38岁,辽宁省遂 中县人,1998年由空军飞行员选拔为航天员,已经接受了五 年的严格训练。按照计划,杨利伟将乘坐“神舟”五号飞舟 环绕地球飞行14圈,明天早晨六点多在内蒙古中部着陆。如 果这次飞行圆满成功,中同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 界上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卫视特派记者 李姬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报道。
三、关于电视民生新闻
•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21世纪崛起 • 200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根据总书记胡锦涛的 指示精神,就我国宣传战线上的现状发表了题为《坚持“三贴 近”解决五个问题》的文章,文章围绕着“贴近实际、贴近生 活、贴近群众”(即“三贴近”)的主题思想,着重阐述了 “三贴近”的内涵及其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重大意义。关于 “三贴近”,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都有过很多 论述,但作为新闻传媒业的一个传播理念,还是第一次提出。 • 暨南大学董天策教授的论文《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 范式》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民生新闻不是一种具体的新 闻体裁,也不是一种新的新闻类型,也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价值 取向,而是题材选择上的民生内容、报道立场上的平民视角、 价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上的民众话语的有机结合所 构成的一种新型新闻传播范式。
三、关于电视民生新闻
•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21世纪崛起 • 民生新闻栏目的兴起也是在全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确立“贴 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指导思想的背景下蓬勃发展 起来的。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强调指出,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群众。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 方向。 • 民生新闻的热潮是由电视媒体带动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经历了此消彼长的“新闻”和“综艺”两大 浪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深入民心。这个时 候已经有民生化的发展萌芽了。以《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百 姓空间》为例,当时的一句口号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这是第一次将电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民众。还有《实话实说》, 虽然不是新闻节目,但其走民生路线的风格十分明显。不但中 央台如此,地方台亦然。由此可见,以民生为价值导向的电视 节目开始冒现。
前言
• 言归正传 • 今天我要讲的是:从近几年获奖电视新闻作品, 看我国媒介化社会的进步趋势。 • 先得介绍一些有关新闻的基本常识: • 新闻是什么?(定义) •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亊实的报道。(陆定一) • 2.新闻是新近变动与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 播。(王中) • 变动是新闻之母。变动出信息。 • 变动有显性与隐性之分,即新闻事实有突发亊 件性的与非事件性的之分。
媒介化社会的进步趋势
——从近几年获奖电视新闻作品谈起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上海建桥学院文化传播系主1世纪以来,新闻传播已进入信息全 球化、全面数字化的多媒体时代,或者说是媒 介化社会。 • 大众传播媒介已经历了报刊、广播、电视、网 络、手机等五代。随着上世纪末学术界将网络 媒体称作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 体”,又有学者将手机媒体称作“第五媒体”, 形成多媒体共存共融的时代。媒介化社会是建 立在诸多媒体相互兼容与高度融合基础之上的 多元化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将人际传播、组织 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叠加、有机组合而成的新 型传播阶段。
一、30年新闻改革的最重要成果 —— 舆论监督的形成
• 舆论监督的本质主体是人民大众,实施主体是新闻媒 体与新闻记者,监督的主要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 人员,采取的方式是事实真相的披露(事实性信息) 与意见的言说、评议(意见性信息)。 • 舆论监督的原则:应是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与长远 利益作为舆论监督的出发点与最高准则;坚持真实性, 这不仅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舆论监督的生命;依法实 施舆论监督,即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法律、法规允 许的范围内进行;坚持舆论监督中的民主权利与平等 原则,在事实面前权利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从法理上解释舆论监督问题,应是顺理成章、没有异 义的事情。
一、30年新闻改革的最重要成果 —— 舆论监督的形成
• 从2007.11.29上海电视新闻《我们要什么样 的世界第一?》谈起 • 这篇电视新闻的优点: • 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 •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记者富有新闻敏感 • 充分展示交通建设明星的风采 • 运用图表、动画手段,用事实说话
一、30年新闻改革的最重要成果 —— 舆论监督的形成
• 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等 自由;同时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 害。(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41条)可 见,大众传媒及其新闻记者,作为党与人民的喉舌,其 “新闻舆论监督权”根本上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的基本权利。 • 因此,舆论监督,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共事务的 批评与建议,是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体现, 是人民参政议政的政治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 是党和人民通过新闻舆论工具对社会进行的监督
三.关于电视民生新闻的思考
三.关于电视民生新闻
• 《新闻坊》有时也报道一些奇闻怪事,但都给 予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如2004年3月1日《新 闻坊》的“市民呼声”小栏目,报道一位住在 高层楼房内的居民的烦恼事:楼层经常晃动10 多厘米,盆中水也溢出,担心要地震或楼塌。记 者及时请教地震专家实地考察,终于查明真相: 是附近石材场切割大理石,因振频振幅相同引 起大楼共振,既解除了居民疑虑,又解决了现 实问题,还传授了科学知识。像这类社会新闻既 内容新鲜生动,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显 示了《新闻坊》从业人员认真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积极开展为民信息服务的崇高精神 与踏实作风。这样的事例是最引人入胜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