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6-11)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206-11)施工过程控制程序

施工过程控制程序1.目的和适用范围为确保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按计划有序进行,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以及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承揽的包含施工内容的工程承包类项目和项目管理类项目。

2.职责见项目部编制的《项目管理计划》。

3.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3.1开工前的准备3.1.1报审、报验工作项目部应组织与施工有关的相关方按项目所在地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人员资质、特种机具、文件等的报审和报验工作。

工程(或各单项、单位等)开工前,项目部应要求施工供方按规定的内容提供人员、机具等各种书面和实物证据,包括关键工序人员及特殊工种人员、测量结果、进场的材料设备、技术文件、施工供方(含施工供方再分包方)的情况,以及专项施工策划文件等。

文件、人员、机具等的报审、报验工作应根据施工的进展情况动态进行。

3.1.2项目现场基础设施及工作环境的准备根据《项目管理计划》的策划安排,项目部的现场经理组织先遣人员和施工分包方做好项目部人员进驻项目现场的准备工作,确保现场办公、生活用基础设施及工作环境基本符合进驻条件。

3.1.3审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在施工临时建筑开工前,项目经理/现场经理组织项目部相关管理人员、业主/业主工程师及业主聘请的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分包方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并要求施工分包方按审查结论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直到项目经理/现场经理和业主批准为止。

项目部应保存审查记录。

3.1.4组织项目组织之间施工图纸审查确认项目部负责组织各关联方(包括设计、施工方)对设计分包方提交的施工设计文件齐全性、可施工性、图纸缺陷等进行审查。

如审查后设计文件需做重大修改,应依据与业主的约定,重新提交业主审查确认。

同时,项目部应组织设计供方向施工供方进行相关施工设计文件的交底,以确保施工供方充分理解设计文件,并据此施工。

3.2开工3.2.1工程开工现场经理/施工经理应组织项目部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理方人员对开工前的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深入地查验,并从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方法、环境等方面对施工现场是否具备开工条件进行确认。

工程项目开工应具备的条件,包括但不限于:a) 施工分包方的工程项目部已建立,各级组织管理机构已健全。

b)《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已获批准并进行了交底,施工资料已准备齐全。

c) 设计分包方已提交了主要施工内容的施工图纸,并进行了技术总交底,且已经通过批准手续;d)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坐标和水准点已经设置。

e)施工所用机械设备、材料等已有适当的准备,可保证连续施工。

f)劳动力计划已经落实,并已经过必要的技术、环境、安全培训,随时可以调用并胜任工作。

g)施工现场内的土石方、障碍已平整清理;场内外道路基本畅通;施工用电、气、及给、排水等可满足开工后连续施工和生活需要;现场消防、通信、修配加工设施已能满足开工要求。

h) 生产办公临时建筑和生活临时建筑已基本满足开工后连续施工和生活需要。

j) 已获得行政当局或地方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开工许可证》。

所有开工条件获得满足后,施工经理即可报项目经理提请业主和监理工程师批准开工。

获得业主和(或)监理工程师开工指令后,工程项目即可开工。

3.2.2单项(单位)工程开工单项(单位)工程开工前,施工经理应组织查验下面所列条件是否得到满足。

当所有条件获得满足后,施工经理通过项目经理批准,报请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审批,审核后签发开工令。

对有特殊规定的单项、单位工程开工前,应按规定办理相关的手续,并得到相关的部门批准。

单项(单位)工程开工应具备的条件:–完成主要施工内容的施工图纸会审;–批准《单项(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如果需要的话);–批准专项《施工质量控制方案》(如果需要的话);–批准专项《施工安全措施方案》(如果需要的话);–必需的施工机具、施工材料、工程材料已有适当的准备,可保证连续施工;–合格的、可保证施工作业全面展开的劳动力可随时调集。

按合同约定需要顾客或监理工程师批准的,应提请并获得顾客和(或)监理工程师的准予开工指令。

3.3施工作业过程的控制3.3.1召开例会,提交月报项目部根据项目管理需要,可采用施工例会的形式,将项目阶段性要求、管理目标、进度、费用、质量、环境、安全、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对分包方检查情况等进行沟通,并部署下阶段工作安排和要求,明确各项工作职责。

对于重大、重要项目,项目部应按规定提交项目月报。

3.3.2合同管理a)合同交底项目施工履约过程中,项目经理应根据需要,采用合同文本发放、会议、书面交底等多种方式与相关部门、人员(包括项目部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组织项目部人员学习合同条款,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规定和要求,使其了解相关的管理程序,明确合同规定的工作范围和相关责任、违约后的法律后果等,将工作内容和责任落实到负责具体工作的岗位。

b)合同变更施工过程中合同的变更包括:业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业主修改了原来的功能要求、工期安排等;设计原因造成的工程变更,如设计出现了纰漏、设计规范发生了修订等;工程实施环境变化造成的变更,如现场条件发生了变化、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政府(项目所在地)主管部门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等。

合同的变更应符合项目类别不同的变更审批规定。

经认可的变更,应以书面形式确认,并作为合同的组成部分。

项目部应随时收集与本项目有关的要求变更的信息,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规定内容的变化、合同的变化、以及公司要求的变化,并在规定范围内加以传递,必要时修改项目管理文件。

对变更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索赔事件,项目部应确保公司的利益得到维护。

c)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和记录项目部负责合同履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工作,确保项目经理、公司合同管理部门及部门分管副总裁等有关人员能够及时掌握合同履行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及时发现合同履行中的问题项目部负责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控制。

跟踪的依据包括合同文件、工程进展中形成的各项文件和记录等。

合同跟踪的方式有现场巡视、会谈、专题会议、组织检查等。

跟踪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工作范围及质量、进度、成本的执行情况。

如:工程范围是否按要求执行,是否有遗漏;采购的材料、设备等的质量及施工安装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工程进度是否符合规定的工期要求;工程的成本是否有增减等。

对特殊条款的履约等情况应进行重点跟踪。

–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发现合同履行出现偏差,项目部应对产生的偏差进行分析。

分析的内容包括偏差产生的原因、责任人、对工程最终造成的影响,包括:是否造成总工期的延误、质量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总成本超支等;公司可能会承担的后果包括:罚款、被索赔等直接损失,以及信誉下降、影响公司发展战略等间接损失等。

偏差的原因应区分内在与外在。

内在原因是自身管理的问题造成了合同出现偏差,外在原因是社会和自然环境、市场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的变化,以及业主、分包方因素造成合同履行出现问题引起的合同偏差。

当偏差是由业主的原因引起时,项目部应进行深入的合同偏差分析,为合同索赔提供依据。

业主的原因可包括但不限于:未及时提供施工现场、技术资料等;对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部提出的问题未给予及时答复、确认和及时发出指令;未及时足额支付工程款等。

–做好分析和处理记录合同履行情况的分析与处理结果应形成记录,对原始依据应做好保管和归档工作。

这些记录的作用可作为本项目执行后续工程的依据,也可作为处理本工程合同索赔的依据,还可作为公司对于今后投标其他工程和进行项目管理的依据。

3.3.3对施工供方的监控项目部应对以下内容进行监控:a) 施工交底对施工供方的施工交底,项目部可采用实地检查等形式,抽查施工供方是否对目标、要求、施工部位、工艺流程及标准、验收标准、使用的材料、施工机具、环境要求及操作要点等进行了内部作业交底。

b) 施工机具和检测设备的抽查项目部应要求施工供方建立施工机具的配备、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检测等制度,并进行监督抽查。

c) 进场建筑材料、构配件的抽查项目部应要求施工供方对采购的建筑材料、构配件进场进行验收,未经验收的建筑材料、构配件不得进入施工过程。

项目部应抽查施工供方在验收时是否核对了各类凭证,确认了其齐全、有效的符合情况,数量和质量满足要求情况;对发现的不合格,是否采取了处理措施,纠正后是否进行了复检。

d) 对施工人员进行抽查项目部应要求施工供方严格控制施工作业人员,并在技能、意识、经验、培训、岗位资格和反应能力等环节进行过程监督;同时,还应要求施工供方作业现场形成合理的梯形人员结构,保证施工人员的技能和经验在整体上稳定,防止施工过程能力失去控制。

e) 对现场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项目部应要求施工供方对现场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贮存、保管和标识等,并进行适当的巡查。

对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搬运和防护提出要求,对易燃、易爆、易碎、超高、超重等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等应明确搬运要求,特殊搬运活动,应要求施工供方在实施前制定专门的搬运方案,项目部应实施重点监督、检查。

项目部根据内部职责分工,对施工现场作业环境进行检查,包括安全文明施工、季节性施工措施、现场试验环境的控制措施、不同专业交叉作业环境控制措施等的执行情况的检查;有效控制和监督工作环境的关键参数,包括施工粉尘、温度、湿度、风力等,使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符合要求,并在施工现场发生事故、事件、潜在的紧急情况下,能作出有效处理和应急反应。

执行过程和检查结果参见《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运行控制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控程序》及公司相关作业文件等。

f) 确认特殊过程不同的施工供方验证能力不同,需要确认的过程往往不同,特殊过程(工序)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可能也不一样。

项目部可根据供方的能力和工序的特点,通过施工供方对相关工艺标准和技术文件进行的评审,对操作人员上岗资格进行的鉴定,并对施工机具进行认可的方法,参与特殊过程(混凝土浇注、焊接、防水和预应力施工等工序)事先、事中的确认工作。

g) 进度监控施工经理负责检查施工供方的施工总体进度计划,以及分部、分项、单位工程进度计划是否协调一致,互相衔接;组织项目部的现场人员对下面所列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及时向项目经理报告;对影响施工进度的问题,项目经理应及时做出决策,必要时,与顾客、施工供方共同协商调整施工进度;项目部应做好各项进度检查的记录和统计分析工作。

督促、检查施工供方进度进展情况时,主要工作有:–监督检查各分部、分项、单位工程施工准备情况;–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以及影响进度的人员、材料、半成品、构件和施工机具调配情况;–检查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和执行情况,避免不畅;–协调处理道路、供水、供电及场地中出现的矛盾;–及时发现和处理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等突发性问题和薄弱环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