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厂员工安全生产培训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1.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3.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4.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5.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 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6.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 操作规程行为; 7.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2017年四季度安全陪训
主讲: 蒋勇
切实增强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努力提 高自身素质;坚决杜绝违章指挥和违 章作业,坚决杜绝习惯性违章;确保 人身和设备安全,为家庭和公司负责; 做一名守纪律、有责任心和上进心的 优秀员工。
维修工段维修电工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第二部分 安全隐患类别 第三部分 八大高危作业 第四部分 安全操作规程解读
2.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此规定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具体体现,对事 故责任人要严格按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规定和 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3.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在调查处理工伤事故时,不能认为原因分析清 楚了,有关人员也处理了就算完成任务了,还 必须使事故责任人和广大群众了解事故发生的 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并深刻认识到搞好安全 生产的重要性,使大家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在 今后工作中更加重视安全工作。
职工有前款第1项、第2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 的有关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职工有前款第3 项情形的,按照本条例的有关规定享受除一次 性伤残补助金以外的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六条 职工符合本条例第十四条、第 十五条的规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 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1.故意犯罪的; 2.醉酒或者吸毒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 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 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 政部门办理。
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 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 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第十八条 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 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 系)的证明材料; 3.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 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 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基本情况。
六、工伤认定的时效及步骤
第十七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 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 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 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 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 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 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 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 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 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 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 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 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
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 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 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 告知要求补正材料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
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 申请后,根据审核需要可以对事故伤害进行 调查核实,用人单位、职工、工会组织、医 疗机构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职业病 诊断和诊断争议的鉴定,依照职业病防治法 的有关规定执行。对依法取得职业病诊断证 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的,社会保险行 政部门不再进行调查核实。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 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
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 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 他情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五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 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 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 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 发的。
五《工伤保险条例》中工伤的界定范围及申报程序
***第十四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 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 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 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 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三、作业人员的权利
第五十一条 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 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 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 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 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五十二条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 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 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 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 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签订的劳 动合同。 第五十三条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 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 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 位提出赔偿要求。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 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 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 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安全事故处置“四不放过”原则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在调查处理伤亡事故时,首先要把事故原
因分析清楚,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 不能敷衍了事,不能在尚未找到事故主要原 因时就轻易下结论,也不能把次要原因当成 真正原因,未找到真正原因决不轻易放过, 直至找到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并搞清各因 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才算达到事故原因分析的 目的。
4.整改措施未落实到位不放过。 必须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在对安全生产工 伤事故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调查处理的同时, 还必须提出防止相同或类似事故发生的切实 可行的预防措施,并督促事故发生单位加以 实施。只有这样,才算达到了事故调查和处 理的最终目的。
三、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能导致安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 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责任: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5.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 产安全事故隐患; 6.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 7.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全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 全状态和管理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管理缺陷
人的不安全行为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使用不安全设备; 4手代替工具操作; 5物品存放不当; 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攀、坐不安全位置;
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机器运转时加油、检查、调整、维修、 焊接、清扫等工作; 10有分散工作时注意力的行为; 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 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 12不安全装束; 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认为是工伤,用人单位不 认为是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十条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 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 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工伤认定的职工或者其 近亲属和该职工所在单位。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受理的事实清楚、权利 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 出工伤认定的决定。
㈡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1拆除了安全装置 2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 3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4其他
㈠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1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 2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 3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 4忘记关闭设备 5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 6操作错误(按钮、阀门、扳手、把柄等的操 作错误)
7奔跑作业 8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
9机器超速运转 10违章驾驶机动车 11酒后作业 12客货混载 13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 14工作坚固不牢 15用压缩空气吹铁屑 16其他
第一部分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识
•一、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 ***
•第三条 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 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 落实安全生产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 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二、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 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 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 产规章制度,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进安全 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 安全生产。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 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三十三条 安全设备的社交、制造、安装、 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 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 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 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相关人 员签字。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 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采取技术、管 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事故隐 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并向从业人 员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