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发的年代模拟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A.天竺B.朝鲜C.日本D.越南2.“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剧的名称是()第一集《至尊红颜》、第二集《大明宫词》、第三集《一代女皇》、第四集《无字碑歌》A.《汉武大帝》B.《武则天》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4.“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①开通运河②统一全国③长安称帝④重用魏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B.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统一C.隋朝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联系D.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6.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A.余杭 B.长安 C.涿郡 D.江都7.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汉8.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9.唐朝时期,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的是()A.鉴真和尚B.玄奘C.阿倍仲麻吕D.崔致远10.“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张骞B.郑和C.玄奘D.鉴真11.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这一记载A.反映了我国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B.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C.属于后人杜撰且不符合当时情况D.说明了唐太宗善于虚心纳谏12.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不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的是( ) A.翻车B.耧车C.筒车D.曲辕犁13.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A.灌溉B.饮水C.运输D.泄洪14.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15.“胡商云集长安城”“汉戴胡帽,胡戴汉帽”“胡饼、胡乐、胡舞盛行”,这些话描述的朝代是()A.北魏B.北宋C.东汉D.唐朝16.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实是()A.玄奘西游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张骞出使西域17.隋文帝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下列叙述中能够说明其“伟大”的是①灭掉陈朝,统一全国②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③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④厉行节约⑤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18.诗歌能反映历史现象。
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19.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属于“观点”的是()A.宋岳飞抗击金军B.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C.唐玄宗倡导节俭D.唐朝杜甫《三吏》《三别》《春望》20.在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时,历城区某学校学生看到下面这幅图片,如果加以文字说明,应该选择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21.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
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
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是()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C.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白居易)D.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22.“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生平。
促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23.杜甫《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材料中的“乱世”是指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八王之乱D.黄巢起义24.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文成公主入藏C.鉴真东渡日本D.回族的形成25.明皇李隆基“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抬遗。
遂达臻全盛。
”这里“明皇”所创造的治世是指()A.文景之冶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灜。
”是解题的关键,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国文化,“东瀛”是指日本。
2.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创立武举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旨在赞扬武则天发展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故选B。
4.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618年,镇守太原的李渊趁机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后来唐高祖逐步消灭各地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②③项正确,C项符合题意;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公元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①错误,AB两项不合题意;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重用大臣魏征,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
故选C。
5.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隋炀帝酷虐残暴,于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故选D。
6.B解析:B【解析】依据课本所学,589年,隋文帝杨坚灭掉陈,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即隋文帝)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设洛阳为陪都。
B 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是解题的提示信息,由此可确定是隋朝;“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是限制条件,可确定答案。
隋朝建立时,定都长安。
7.A解析: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A解析:AC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隋炀帝创设了科举制度,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ACD三项符合题意;“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与本题所提到的朝代不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CD。
9.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行的史实。
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中最杰出的使者,故B正确;AC推动中日文化交流,D推动中朝文化交流,故ACD错误。
故选B。
10.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中的西行取经,就可以判断出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
联系所学知识,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汉时期通西域,B项是明朝时期七次下西洋,D项是唐玄宗时期六次东渡日本。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B解析:B【解析】【详解】据“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作用。
这一记载能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的情况.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诞生.唐太宗的话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唐朝科举制实施后,笼络了人才,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故B符合题意。
帝王的奢侈生活是大兴土木,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正确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反映了唐代科举制的作用,不是在说李世民重用魏征虚心纳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12.C解析:C【解析】【分析】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和使用的农具中,翻车是灌溉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曲辕犁是耕犁,都直接使用人力或畜力为动力,ABD排除。
筒车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灌溉工具,利用水力运转,故选C。
13.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灌溉、饮水、泄洪功能,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4.B解析: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