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教学课件:第二十二讲 康德对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下)
《西方哲学史》教学课件:第二十二讲 康德对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下)
这样,康德通过对想象力的先验综合概念的 阐明就圆满地完成了他对于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 演绎工作,现在,他可以直接就《纯粹理性批判》 一开始所提出的那个困难的问题,即自然科学的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做出正面的、充分 的回答了。这就是,自然科学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是由我们的知性所提供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形成有关自然的具有普遍必然性 的规律,是我们的知性运用范畴综合统一感性材 料的结果,而不是由所谓的事物本身提供的。自 然遵循的是我们的认识的法则,而不是相反,为 我们的认识提供法则。从而,简括起来,人为自 然立法。
第二十二讲
康德对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下)
如前面在对纯粹知性概念的分析中所表明的, 判断作为纯粹知性的功能可以被分析为基本的 概念范畴,纯粹知性正是通过运用这些基本的 概念范畴于感性材料,才形成各种具体的有关 对象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可见,纯粹知性不是 一般性地形成一个严格保持自我同一的对象概 念,而是在各种具体的判断中,更为具体地说, 是在各种具体的概念范畴关系的建立中来形成 各种具体的对象知识的。这样,很显然,从纯 粹知性概念的具体运用的角度来阐明它们究竟 是如何构成对象知识的,就是非常必要的,而 这也就构成了更为具体地对纯粹知性概念的先 验演绎。
康德所举的第一个例子:
“例如在我通过对一座房子的杂多的把 握而使对它的经验性直观成为一个知觉时, 空间的和一般外感性直观的必然统一性构 成了我的把握的基础,而且我仿佛是按照 空间中杂多的这种综合统一性来画出这座 房子的轮廓的。但是假如我抽掉空间的形 式,那么,这同一个综合的统一性便在知 性中有其位置,而且就是同质的东西在一 个一般直观中综合的范畴,亦即,量的范 畴。因此,那个把握的综合也就是说那个 知觉就必须完全符合于这个范畴。”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选句三:
“范畴除了运用于经验的对象之外,在 知识上别无应用”。
康德指出,范畴的运用必须是针对感性 直观的运用,从而,假如要说明范畴运用的 绝对的客观有效性,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 说明范畴的综合统一对于我们有关对象的概 念知识的客观有效性,而且还必须说明它在 我们的感性直观活动中的渗透和运用,要表 明只是通过范畴在感性直观中的运用,感性 直观的杂多才作为一个统一的表象向我们显 现出来,从而构成了我们实际的经验。只有 这样,才能真正充分地说明范畴运用的客观 有效性。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选句五:
“我们不在思想中画出一条线就不能 思想一条线,或者不在思想中描画一个 圆就不能思想一个圆。除非从同一点出 发设置三条互成直角的线,我们就不能 表象空间的三维。甚至,除非就我们在 对一条直线(它必须用作时间的外部形 象化的表象)的描画中仅仅注意于我们 借以连续地规定内感官的杂多的综合的 活动,并且在这样做的同时注意于在内 感官中这一规定的演替,我们也不能够 表象时间本身。”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选句四:
“如果形象的综合仅仅在其同统觉的 源始综合的统一性的关系中,亦即,仅 仅同在诸范畴中被思考的先验统一性的 关系中被看待,那么,它就必须为了区 别于单纯的理智的联结,而被称作想象 力的先验综合。”
两种想象力的综合的区分:
想象力的经验综合是指基于我们的心理 联想活动的想象,康德把它专门称为再 生的想象力,认为它属于心理学研究的 范畴,而非先验哲学研究的范畴。而想 象力的先验综合是指基于源始统觉的综 合统一的活动、依据范畴的自发运用的 想象,实际上是一种属于纯粹认识的直 观,康德把它专门称为生产的想象力, 它是先验性质的。
康德所举的第二个例子:
“在我知觉到水结冰时,我把握到两种状态, 液态和固态,并将它们把握为彼此处于一个时间 的关系时间之中,我必然向我自己 表象这一杂多的综合统一,无此,那种时间关系 就不能在一个直观中作为在时间顺序上被规定的 被给予。现在,这一综合统一性,作为我在其下 联结一个一般而言的直观的杂多的先天的条件, 就是——如果我抽掉我的内直观不变的形式,意 即时间——原因的范畴,通过它,当我将它运用 于我的感性时,我便依照它所规定的关系来规定 每一个发生的事情,而且我这样做是在一般时间 中。这样,我对这一事件的把握,以及被认为是 一个可能的知觉的这一事件本身,就从属于结果 和原因的关系的概念,在其他事例中也是如此。”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选句一:
“在一个感性直观中被给予的杂多必然从属 于统觉的源始综合统一性,因为否则的话,, 直观的统一性就是不可能的。但是,被给予的 表象(无论它们是直观还是概念)的杂多由以 被带到一个统觉之下的那种知性的活动,就是 判断的逻辑官能。因此,全部杂多,就其在一 个单一的经验性直观中被给予而言,就相关于 判断的这些逻辑官能之一而被规定,并因此被 带入一个意识之中。现在,诸范畴就是这些判 断的官能,就它们在一个被给予的直观的杂多 的规定中被运用而言。因而,在一个被给予的 直观中的杂多就必然从属于诸范畴。”
范畴作为基于源始统觉的纯粹知性的具体判 断活动,尽管已经在前面被阐明是我们关于对象 的知识成为可能的前提条件,但是,它本身不是 没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它并不能任意运用,仅 仅通过自身就可以随便给我们产生任何一种对象 知识。康德强调说,范畴的运用是以感性材料通 过直观的被给予作为其前提和适用范围的,超出 这个范围,那么,范畴的单纯运用就什么对象知 识都不会给我们产生,因为,范畴本身诚然不是 对象知识,而只是做成对象知识的逻辑机能而已, 我们通过运用范畴于感性材料以形成确定的、处 于一定的范畴关系中的对象知识,在这里面,范 畴本身诚然不是作为知识出现的,而只是形成知 识的认识的活动或功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选句二:
“如果没有任何直观可以相应于概念被给予,那 么概念就其形式而言诚然还会是一种思想,但 却没有任何对象,而且没有任何关于某个事物 的知识通过它会是可能的。就我能够知道的而 言,就会没有任何东西,而且不能够有任何东 西,我的思想可以运用于其上。现在,如感性 论已经表明的,对我们唯一可能的直观是感性 的;因而,一般而言通过一个纯粹知性概念对 一个对象的思维,仅就这个概念相关于感官的 对象而言,对我们才成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