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家庭育儿心得集锦育儿心得1你真的会富养女儿吗?无能为力的母爱有一种无能的母爱叫“都是为了你”,把最好的物质提供给她,却让她变得更自私,更不懂感恩。
对于女儿,母亲更需要的是言传身教。
让女儿变得自信优雅,得到人生的幸福。
“富养女孩”被更多的人们肯定,而我也受其影响,坚信女人的品质或者习惯,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知书达理、气质优雅的“女神”,我收入的一大半都花在了她身上,本指望辛勤付出了,待放的花蕾就能如期绽放,可偏偏在我眼里,女儿却毫无优雅可言——看书时不时东张西望,弹琴时经常心不在焉,即便在饭桌上,也总是嘴里包着饭,还大声说话!直到那一天,女儿居然对我说出这样的话……壹老公夸我是经济适用型老婆,提起刚过的清明小长假,我都是赋闲在家。
由于我的头发是沙发,隔一段时间不拉直,新长出的头发就显得乱篷篷的,为此,老公没少笑侃我“金毛狮王”。
事实上,结婚以前,我挺在意形象的,可有了女儿后,要工作、要带娃、还要写文章,一忙起来就昏天暗地,加之婚前消费那家美发中心,现如今拉直动不动就要消费上千元,感觉太贵,就顺理成章地放弃了做一个安静美妈咪的愿望。
一切改变发生于前天。
那天,带6岁的女儿去游乐场玩,路上我们俩漫无目的地聊天,我问她:“你觉得哪个老师最漂亮啊?”女儿想了想,很认真地答道:“莹莹老师和米老师。
”我追问:“为什么呀?”女儿:“因为她们好温柔啊~”“那你怎么不喜欢晶晶姐姐呢?她不也很温柔的嘛。
”我脱口而出极品发小的名字。
女儿想了好一会回答:“她不漂亮呗!”我十分好奇一个刚刚6岁的孩子,是否真的懂得漂亮的定义,哪怕她前面答到的两个老师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美女。
于是,带着强烈好奇心我再一次向女儿发问:“那妈妈漂亮还是晶晶姐姐漂亮?”没想到女儿没犹豫就直接甩了我一脸:“晶晶姐姐漂亮呗!”……贰说好的在孩子眼里,妈妈总是最好看的呢?都是骗人的!回到家,我对着镜子好好看了看略显臃姿的自己,望着衣橱里那些生完女儿后再也穿不下的衣服,黯自神伤。
想来这些年全身心扑在了女儿身上。
自己某宝购物车里,80%都是她的衣服,很少添置自己的东西,即便加入也是前思后想、权衡良久。
好吧,一切都因我向来主张“富养女孩”的育儿观,坚信女人的品质或者习惯,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
为了把女儿培养成知书达理、气质优雅的“女神”,我收入的一大半都花在了她身上,本指望辛勤付出了,待放的花蕾就能如期绽放,可是,女儿却毫无优雅可言——看书时不时东张西望,弹琴时经常心不在焉,即便在饭桌上,也总是嘴里包着饭,还大声说话!直到那一天,当我再一次被眼前“不成器”的女儿气得跳脚时,正在作画的她居然把笔狠狠一扔,不屑地说:“你看看你自己,有什么资格说我?穿着邋遢的衣服,从来不看书,一天到晚就知道生气、唠叨。
你自己都不优雅,凭什么一天到晚要求我?”女儿这一番话,惊得我半晌不能言语,为了给她最好的教育,这些年我节衣缩食,把自己的需求扔在墙角,顾不上打扮外表,也顾不上打扮心灵,本来以为化作一团春泥,能培养出一朵花来,想不到,花儿还没开放,就已经开始嫌弃脚下的泥土了……“造成这一切的结果,还不都是因为养你个小没良心的!”?我差点说出口,但又觉得自欺欺人!进而又对自己说——根本就是你自己放弃了自己,干嘛赖到孩子身上?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有一种无能为力,叫母亲对孩子说“都是为了你”!叁恍惚间我幡然醒悟,不再找借口说没时间,不再觉得用几张钞票换取美丽太过奢侈,不再自我欺骗贤妻良母才是我的终极追求。
我跑到商场,把那件看了好几遍,一直没舍得买的湛蓝色裙子收入囊中,又配了一双裸色高跟鞋,化了淡妆,拉直了长发。
看着镜子中焕然一新的自己,不觉自信徒增,走在回家的路上,步子不自觉地放慢了,听着嘈杂的汽车喇叭声,看着来去匆匆的行人,我竟然没有像往常那样皱眉咒骂,而是轻轻哼起了歌。
晚上回到家,家里一大一小眼光齐刷刷甩过来。
女儿更是上上下下打量了我很久,然后,露出一抹灿烂的笑,话说以前,她从来对我都是熟视无睹的呀。
这时,家里的大家伙说:“哎呦喂,太阳打西边出来了,这么倒持一下,没了金毛狮王的气质,还是蛮漂亮的嘛。
”而小家伙扑到我怀里,新奇地望着我:“妈妈,妈妈,你今天好漂亮啊!”听到这话,心里美滋滋的。
生了女儿后,很长一段时间,貌似所有的肯定、成就都依附于别人而存在。
育儿心得2教育孩子的五个关键点1、导性情教育孩子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守护好他的心性,培养他的真性情;而如何做到这一点?不是靠言语,也不是靠新概念,更不是靠练习题与考试题,而是靠生命的体验,它是孕育在生活之中的。
让孩子们更多地与大自然相处、与生活实践相融合:让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与人相处的乐趣、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变化规律,而不是过早地有了功利心。
对孩子要有充分的尊重、了解与发现:不是抽象地看待孩子,而是很具体地对待孩子的言行举止,帮助他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独特的自己。
“知行合一”,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体验与实践:经常带孩子去户外,跑跑跳跳,保持孩子活泼的天性;带孩子去博物馆和展览馆,刺激孩子的求知欲、保持孩子好奇爱问的天性;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不但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正如曾国藩所说,“惟读书可变化气质”,使孩子在性情纯真中培养规矩、学会做人的道理。
2、广志向孩子在童年和少年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人生理想;所谓“从小立志”,实际上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
教育不仅仅在于教孩子多识几个字、多做几道题,更重要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逐步使孩子形成一个童真的“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便慢慢地形成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在这理想之前的童真的梦,便是通常所说的“志”。
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对任何一件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
因此,千万不能错过孩子童年、少年阶段的立志,这对孩子的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它比其他所有教育和培养都更重要、也更不可弥补。
一个人错过了其他东西或许可以补救,一旦错过了立志的最佳时期,则永远无可救药。
3、养才华父母能为孩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培养孩子的天赋,并让天赋发展为货真价实的才华。
孩子喜欢画画,就送他去学画;孩子喜欢音乐,就忍受他制造出来的并不“音乐”的声音;孩子好像对什么也没表现出过多的兴趣,那就不要急,引导他接触并产生兴趣。
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对孩子因势利导,和孩子一起学习、造成全家学习的气氛,在这种熏陶中让孩子自由发展,这才有利于孩子才华的培养。
小孩子的工作就是玩耍:要留给孩子充分自由玩耍的时间,枯燥的识字、背古诗之外,应给孩子讲讲有趣的故事,或者一起到沙滩上堆几座“城堡”4、鼓勇气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勇敢、不畏惧失败,敢于当众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培养孩子的勇气,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有耐心:要培养孩子对事物的熟悉感,让孩子对害怕的事情慢慢熟悉起来,逐渐熟悉的感觉会令谨慎的孩子获得安全感。
对胆小和不自信的孩子,父母要多赞美多鼓励,不要上来就给贴上标签:“这孩子就是害羞,这孩子就是胆小”。
对孩子也别管得太多,而应适当放手:孩子玩耍时,可以让他与胆大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孩子都喜欢与同龄伙伴玩耍,容易受同龄人的影响。
5、改毛病要改掉孩子性格上的毛病:刻薄的,要教他懂得宽厚;凶暴的,要教他懂得温和;浮华的,要教他懂得朴实;好表现自我的,要教他懂得含蓄;轻躁的,要教他懂得稳重。
教育孩子,应当先剔除他的傲慢心、长养他谦虚的美德,使他能温恭退让、行为举止没有邪僻。
国学大师钱穆,小时候记忆力非常好,每篇文字大约读过三遍就能背诵。
他最爱看《三国演义》,9岁时便能背诵。
钱穆父亲的一位朋友听说后,便当即考他“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钱穆居然一字不落地当众背了出来,众人惊为神童,钱穆也沾沾自喜。
第二日,他随父亲出门,经过一座桥时,父亲指着桥问他:“你认识‘桥’字吗?”钱穆回答“认识”。
父亲问:“用木字易马字旁,是什么字?”答:“是‘骄’。
”父亲接着说:“骄字何义,知道吗?”钱穆点头道:“知道。
”到这时钱穆才知道父亲的真意,脸一下子红了。
教育孩子有针对性,在适当时机点出来,比疾言厉色有用得多。
育儿心得3父母惩罚孩子的智慧1、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
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
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2、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
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3、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
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
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4、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
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5、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
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6、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7、最忌讳讽刺挖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