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2.9康复科规章制度

3.2.2.9康复科规章制度

康复治疗管理规定为加强康复治疗管理,保证康复质量,确保治疗安全,提高治疗师自身水平,特对康复治疗要求做出如下规定:一、治疗师要求:所有康复治疗要求具有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完成,无资质人员只能作为助手,辅助完成指导老师规定的康复训练,不得独立给予病人任何康复治疗。

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钻研学习现代先进的康复技术。

熟悉掌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等基本法律法规,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对待病人态度和蔼,有耐心、爱心、同情心。

二、康复治疗要求:1、康复治疗及时。

康复医师会诊下达康复计划单后12小时内到达病人床边,宣教康复治疗项目、治疗目的、相关注意事项,约定治疗时间和地点(床边或治疗大厅)。

2、认真阅读康复计划单内容,对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康复处方、注意事项重点核对,严格遵循《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严防医疗差错事故。

3、治疗完毕后填写《康复治疗记录单》,并请患者或家属确认签字,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并约定下次治疗时间。

三、康复效果要求:1、每周治疗后与康复医师一起评定患者并在《康复记录单》书写患者康复效果。

2、病人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时与康复医师沟通。

对康复无效的患者,建议康复医师终止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工作制度根据早期介入的康复治疗原则,结合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康复工作要求,为适应早期康复工作的开展,加快我院康复医学发展,建立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的工作模式,特指定泰安市中心医院早期康复介入工作制度,具体如下:早期康复介入目的: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恢复患者功能,减轻残疾,预防继发残疾,减少复发,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早期康复适应症: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后遗症或外周神经损伤,心肺疾患,烧伤,痴呆以及精神障碍,运动系统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小儿脑瘫,慢性运动系统炎症,颈椎病,腰椎病,胃肠动力低下,面神经炎,肌萎缩,瘫痪,皮肤感染,呼吸系统炎症,泌尿以及妇科炎症,慢性运动系统炎症,神经炎,神经痛,急性肾衰,内科免疫调节,钙缺乏性疾病,皮肤病,小儿腹泻、惊厥、斜颈、臂丛神经损伤等早期康复介入时机: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康复治疗,根据原发疾病的不同和病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早期康复介入的流程康复治疗知情同意制度(一)康复治疗知情同意制度针对所有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

(二)本科患者:患者入康复医学科后3天内由主管医生、治疗师及护士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本人和家庭所能承受能力包括经济能力等,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向患者告知如下内容,包括各种程序的内容与训练目的、方向性、时间、风险替代、预后预测、禁忌等,且由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三)会诊患者:会诊病人经康复医学科医师会诊后,由病区主管医生、康复医学科会诊医生、、治疗师及护士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本人和家庭所能承受能力包括经济能力等,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向患者告知如下内容,包括各种程序的内容与训练目的、方向性、时间、预后预测、禁忌等,且由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门诊患者:患者经康复医学科门诊挂号经诊治确需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由门诊医生、治疗师、门诊护士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本人和家庭所能承受能力包括经济能力等,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并向患者告知如下内容,包括各种程序的内容与训练目的、方向性、时间、预后预测、禁忌等,且由患者及其家属、授权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流程无效中止康复训练的程序1.对患者按计划进行康复治疗,有下列明确记录:a)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b)训练计划c)治疗记录2.对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评定,是否完成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a)进步且超过计划→更改目标和计划b)进步但低于计划→更改目标和计划c)维持不变超过两个疗程→中止康复训练d)退步→中止康复训练e)患者主观不接康复受治疗→中止康复训练3.患者已经受限或丧失的功能和能力恢复到最大限度,患者能重返家庭、回归社会,其生活尽可能接近正常,继续康复的效果不显著时,可考虑终止康复训练。

4.患者功能达到患者自身期望和要求时,可考虑中止康复训练。

关于患者病情及承受能力确认规定为有效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更好的为康复患者服务,根据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等相关规定,拟行本规定并附部分康复治疗项目的适应症及其对患者承受能力的要求。

具体如下:1、康复医师具有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工作负责,精益求精,对人对事正值、诚实。

2、对首次就诊或会诊的康复患者,康复医师充分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及经济承受能力,并进行准确、详实、科学的康复评定。

3、康复医师依据康复评定,结合患者的经济及身体承受能力,制定合理而全面的康复治疗计划。

4、康复治疗计划形成后,康复医师应向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做出详细、耐心的解释,并听取其意见。

5、康复治疗计划在得到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肯定并签字后,开始实施。

6、康复治疗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随时听取并研究患者及家属、授权委托人的意见,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

举例如下康复治疗中预防并发症、二次残疾的措施一、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后康复患者:1、防止偏瘫侧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及肌张力增高:严格按照良肢位摆放标准摆放肢体,如平卧位时患肩及患髋下垫小枕,患侧上肢轻度外展伸直位,手指充分张开掌心向上;患侧下肢中立位防止患足外展外旋;搬动及转移患者过程中避免牵拉患侧肢体;患肩肩袖带固定,加强站立训练,尽快引出主动运动并增强肌力,胫前肌功能性电刺激。

2、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睡气垫床,加强护理;防止误咽误吸加强吞咽功能训练,咽部冷热刺激、抬软腭训练等,体位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尽早拔出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加强尿道护理。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侧肢体被动-主动运动,患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4、防止跌倒及二次损伤:加强护理及监护,改善平衡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口服卡马西平或丙戊酸钠片预防继发性癫痫。

二、脊髓损伤后截瘫/四肢瘫患者:1、预防压疮、肺部感染及尿路感染:定时翻身,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及干燥,加强护理,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及座位平衡功能训练;体位排痰,有氧训练、加强呼吸功能训练;避免留置导尿管,膀胱功能训练、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手法排尿,清洁导尿排尽膀胱残余尿,加强尿道护理。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肌肉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双下肢气压治疗、针灸及神经肌肉电刺激。

3、防止膝、踝关节损伤:行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时防止膝关节过伸,必要时加用矫形器如KAFO。

4、防止跌倒及坠床:加强坐位平衡功能训练及转移训练。

5、防止感觉消失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并经久不愈。

6、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

三、四肢骨折/肌腱/韧带损伤患者:1、防止骨折错位或肌腱韧带二次损伤:避免过度负重或有作用于骨折端剪切力活动的发生,加强垂直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肌腱/韧带损伤者避免牵拉韧带/肌腱的关节活动发生并固定关节于损伤组织松弛位制动。

2、防止关节挛缩或畸形:尽早行持续关节被动活动(CPM),病情允许情况下行关节松动训练及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纵向牵引,局部配合物理因子如蜡疗、中频脉冲电治疗等缓解疤痕粘连。

3、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废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主动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

四、周围神经损伤:1、防止神经二次损伤:避免牵拉损伤肢体导致神经的再次损伤,患侧肢体避免产生引起神经紧张的关节活动。

2、防止感觉障碍区烫伤:局部热敷或热疗时注意调整适宜温度,避免局部皮肤烫伤后感染或瘢痕愈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3、防止失神经支配区关节畸形的发生:如臂丛神经损伤者可用肩袖带或前臂拖固定肩关节防止肩关节脱位及关节囊松弛;桡神经损伤者可用支具固定腕关节于背伸位,避免垂腕畸形;腓总神经损伤者可佩戴AFO以防止足下垂及内翻畸形。

因其关节运动主动肌与拮抗肌瘫痪故应避免发生超出正常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而导致关节损伤。

4、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及费用性肌萎缩:应用活血化瘀改善循环药物,肢体被动运动或主动助力运动;必要时可酌情加用肢体气压序贯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肌肉收缩。

五、截肢:1、防止截肢残端挛缩:使用石膏托使残端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体位。

如下肢截肢术后使髋关节、膝关节处于伸直位,以防止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外展挛缩和膝关节屈曲挛缩;并指导行肌肉功能锻炼,适当被动和主动活动。

2、幻肢痛:应用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局部麻醉药和其他药物治疗;神经妥乐平9~ 15 ml静推,1日2次,连续用药7~10 d后停针剂改口服片剂,每次2片,1日2次,连续用药30 d;配合水疗、蜡疗、针灸(选择健侧相对应的部位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及心理治疗(暗示疗法和睡眠疗法)。

3、防止跌倒:进行健康宣教,加强平衡功能训练,合理使用辅助器具。

4、心理疏导:让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病情并接受其预后,避免因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出现心理障碍及产生厌世情绪。

尽早佩戴义肢以缓解患者身心功能。

六、单纯性椎骨骨折:1、防止骨折碎片突入椎管导致脊髓损伤:选择合理固定方式,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床上加强腰背部肌力训练(桥式运动),避免作向前弯腰活动;翻身时注意保持脊柱在一条直线上整体翻身;应用药物及局部物理因子治疗促进骨折尽快稳定愈合。

2、预防双下肢肌力减退及肌肉萎缩:床上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抗阻运动以保持肌肉形态及肌力。

3、防止卧床并发症的发生:骨折稳定病情允许后逐步开始减重站立-站立-减重步行-步行训练。

七、伤口慢性感染迁延不愈:1、避免交叉感染:同类患者合理隔离,医疗垃圾合理分类,进行医疗活动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2、严格控制感染,清除创口内坏死组织,彻底冲洗,避免感染扩大导致大量疤痕愈合甚至坏疽形成以致截肢。

3、局部物理因子应用如激光、紫外线等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