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目录体育旅游政策文件解读二三体育旅游的发展背景一何谓体育旅游?一、体育旅游的发展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专业化生态旅游、遗产旅游、体育旅游等分支得到确立体育和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始得到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体育旅游产业在一个国家旅游业中占比达到10%到30%(Standeven & DeKnop, 1999)二、何谓体育旅游?Hall(1992)认为体育旅游可以分参与体育活动的旅游和观赏体育活动的旅游两种类型。
Standeven & De Knop(1999)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一切主动或被动地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都可称为体育旅游活动,其参与形式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其目的可以是出于商业利益也可以不是,但个人必须离开居住地和工作地。
并将体育旅游者分为积极型(在假期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和被动型(专业鉴赏或悠闲欣赏体育活动)两类人群。
Hinch&Higham(2001)基于体育、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提出了体育旅游领域研究框架模型,他们认为体育旅游活动必须满足这三个维度条件。
在此基础上“体育旅游”被定义为:在限定时间内以体育活动为基础的外地旅游行为,且体育活动有自身特定的规则,能够体现出竞技性和娱乐性。
Weed和Bull(2004)认为体育旅游是通过体育活动、目的地和旅游元素(包括旅程和旅行组织方式)之间特殊的相互作用,将“参与者”与“目的地”联系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Gibson (1998)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三种行为为特征,且应该被定义为:一种基于休闲目的的活动,个人会短时间地离开自家社区去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活动,游玩与体育有关的景点。
她将体育旅游类型分为:运动型体育旅游、事件型体育旅游和怀旧型体育旅游。
运动型体育旅游指亲身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事件型是指仅观看体育活动的旅游行为,而怀旧型主要是参观著名的体育场馆或是体育博物馆。
三、体育旅游政策文件解读(一)《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邮轮游艇旅游。
把旅游房车、邮轮游艇、景区索道、游乐设施和数字导览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
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二)《国民旅游休闲刚要(2013-2020)》国办发【2013】10号(六)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
鼓励开展城市周边乡村度假,积极发展自行车旅游、自驾车旅游、体育健身旅游、医疗养生旅游、温泉冰雪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旅游休闲产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提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开发适合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需要的旅游休闲产品,开发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都市休闲、城市观光、文化演艺、科普教育等旅游休闲项目,开发旅游演艺、康体健身、休闲购物等旅游休闲消费产品,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
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加强旅游休闲的基础理论、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加大旅游设施设备的研发力度,提升旅游休闲产品科技含量。
科学旅游观◆创新发展理念:旅游要使广大的游客游得放心、舒心、开心,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和传播美。
◆转变发展方式:一是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二是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六)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在城乡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国民休闲度假需求。
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合理优化布局,营造居民休闲度假空间。
积极推动体育旅游,加强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
有条件的城市要加快建设慢行绿道。
建立旅居全挂车营地和露营地建设标准,完善旅居全挂车上路通行的政策措施,推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铁路旅游产品。
继续支持邮轮游艇、索道缆车、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国产化,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
(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四)促进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业态。
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
(五)《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这可以说是‘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旅游投资促进计划,将新辟一系列旅游消费市场。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说。
发展全域化。
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
(一)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二)加快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三)大力发展海洋及滨水旅游(四)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五)加快培育低空旅游业态创新拓展发展新领域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四、旅游+现代服务业促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
编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
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和品牌。
引导和鼓励特色体育场馆、设施和基地向旅游者开放共享。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举办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活动。
(国家旅游局、体育总局)《“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
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建成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把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打赢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实现四大目标:全面落实旅游业:“创新驱动、协调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享共建”五个方面任务(七)《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2550号(一)主要任务加快旅游产品开发。
完善提升观光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区,引导布局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及自驾车房车露营基地、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低空旅游示范区,支持打造一批城市旅游休闲街(区)和环城市旅游休闲带。
鼓励发展海岛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旅游、研学旅游、温泉旅游、冰雪旅游、健康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
(二)重点建设项目新兴旅游业态培育工程:引导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温泉旅游、滑雪旅游、体育旅游、森林旅游、海洋旅游、研学旅行、健康旅游、旅游小城镇、城镇特色旅游街区、旅游演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环城游憩带等休闲度假产品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八)《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七)促进产业互动融合。
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
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健身休闲项目和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和路线。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业态。
(二)发展体育旅游的意义旅游: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体育:盘活体育资源、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三)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旅游总体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顺。
(四)发展体育旅游的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扶持——消费引领,培育主体——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加强监管,规范发展(五)发展体育旅游的目标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
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100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100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
(六)发展体育旅游的重点任务(一)引领健身休闲旅游发展以群众基础、市场发育较好的户外运动旅游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冰雪运动旅游、山地户外旅游、水上运动旅游、汽车摩托车旅游、航空运动旅游、健身气功养生旅游等体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加强体育旅游与文化、教育、健康、养老、农业、水利、林业、通用航空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复合型、特色化体育旅游产品。
完善空间布局,优先推动重点区域体育旅游发展,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强化示范引领,从设施建设和服务规范入手,制定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培育一批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精品旅游景区。
(二)培育赛事活动旅游市场支持各地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丰富赛事活动供给,打造赛事活动品牌,盘活体育场馆设施,提升配套服务水平,重点发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市场化程度高的职业体育赛事和滑雪、马拉松、自行车、山地户外、武术等市场基础好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三)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体育旅游企业单项体育旅游组织和团体各类体育俱乐部体育旅游行业协会(四)提升体育旅游装备制造水平(五)加强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二、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
(七)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
加快开发高端医疗、中医药特色、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健康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