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本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经济082 出品第1章导论1.(1)政府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障、失业保险;扶贫、补贴、抚恤计划……(2)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使用费:电费、水费……税收: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2.(1)规范。
公平问题涉及价值判断。
(2)实证。
本论述分析限制小汽车进口政策的经济效应。
(3)规范。
政策的优劣问题涉及价值判断。
(4)实证。
本论述分析利率上升对储蓄的影响。
尽管出现“有利于”一词,但非价值判断。
(5)实证。
本论述的本意是表达“收入差距扩大”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问题,尽管出现“正常”一词,但非价值判断。
第2章财政的目标与评价标准1所谓帕累托效率,指的是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差的结果。
或者说,不存在帕累托改善。
2.(1) 在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牛郎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可替代织女减少一单位的效用。
2.(1) 2.(2)(2) 在社会福利不变的情况下,牛郎增加一单位的效用可用来替代织女1/2 个单位效用的减少。
第3章财政的起因及其职能1.(1) 海潮的发生概率是一个常识,因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会太大。
道德风险可能成为问题:拥有保险的人可能住得离海滩更近。
不过,防潮险市场的运行效率相对较高。
(2)无论是对消费者的医疗保险市场,还是对医生的误断保险市场来,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因此,这一市场是缺乏效率的。
(3)在监管到位的股票市场中,信息充分,买者、卖者众多,一般视为有效率。
(4)就个人电脑来说,信息充分,竞争充分。
不过,有些厂商可能会运用垄断势力,尤其在软件市场。
2.(1)、(2)、(3)、(4)(1)只有少数几家厂商提供电信服务,其运用垄断势力抬高服务价格。
(2)传染性疾病具有负外部性,传染者不因其将病传染他人而支付价格。
(3)国防科技研究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私人企业若参与其中,费用高昂,却有可能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偿。
(4)医疗保险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政府提供医疗保险服务,虽解决了逆向选择问题,却无法克服道德风险问题。
第4章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1.(1)(2) ①A,B→A;A,C→A;A,D→D ②B,C→B;B,D→D;D,A→D .D是均衡点本例说明,多峰偏好是达成均衡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2.(1)投票循环(或悖论);(2)互投赞成票;(3)无法反映公民偏好的强弱。
第5章公共产品1.(1)拥挤的收费道路是私人产品,不拥挤的不收费道路是纯公共产品,拥挤的不收费道路是公共资源,不拥挤的收费道路是自然垄断。
(2)公共电视节目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系纯公共产品。
(3)闭路电视节目具有非竞争性,但又是排他的,为混合产品,更确切地,自然垄断产品。
(4)收费的网站排他而非竞争性,系混合产品,更确切地,自然垄断产品。
不收费的网站兼具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为纯公共产品2.(1) MSB = MSC,得:T =100 小时(2)T =50 小时第6章外部性及其矫正1.(1)企业排放有害气体,使社区居民的福利下降,但企业并不为此而给居民相应的补偿,因此这些企业具有负外部性。
(2)若私下的谈判能够达成合约,并且该合约规定了恰当的污染数量,同时还包括这些企业对居民的支付,则能够解决这种外部性产生的无效率问题。
这一解决办法实际上遵循了科斯定理的思路。
困难在于,科斯定理一般只适用于当事人很少且外部性来源都很清楚的情形。
像气体污染之类的外部性,由于污染者和受污染者的数量皆多,很难想象他们坐在一起谈判的成本会很低。
同时,即使确立了大气的产权,要分清每个污染者应负责多大比例的损害,也依然困难重重。
2.(1)MPB =200MC =10 +2QMPB =MC→Q 95(2)不是。
MSB =200 +100 =300MSB =MC→300 =10 2Q→Q* 145(3)若养蜂人养蜂数量在95箱以上,则多养1箱蜂,果农就向其支付100元。
这样,就可以导致更有效率的结果3.(1)烟民和社会都受益;(2)烟民受损,社会受益;(3)烟民受损,社会受益。
第7章财政支出增长1.(1) 答:很难说政府规模是增是减。
一种可能是GDP不变,政府购买支出下降;另一种是政府购买增加,但比GDP 增加得慢。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中央信用和管制活动,以及地方政府的预算。
(2) 若转移支付减少,中央预算减少。
但是,如果地方政府通过提高税收弥补补助的减少,则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减少。
2.(1)3%;(2)相对上升;(3)政府规模增加。
第8章社会救助支出1解答:本题涉及负所得税方案(1)设每周工作40小时,每月工作T =160 小时,则m =-wL +wT =- 8L+8x160 =-8L +1280 (1)其中L为闲暇时间由于每增加一小时劳动,或者每减少一小时闲暇,收入就增加8x(1-0.6)=3.2元线段SQ的斜率=-3.2同时,线段SQ经过点Q(160,400),即若全部为闲暇,可获得400元的补助。
因此,线段SQ:m—400 =-3.2(L -160) ,故m =-3.2L +912 (2)要使补助金为零,需确保在获得补助与不获得补助时的收入无差异联立式(1)、(2),可得L ≈77因此,工作时间为160-77=83小时(2)见上图2.如果X所消费的闲暇数量是Y的效用函数的变量,则X的闲暇消费带来外部性。
如果为负外部性(比如,Y希望X多工作),则X的工资补贴可以促使他的工作时数达到效率水平。
另一种方案是,福利项目通过促进X工作有望达到相同的目标。
不过,就可行的劳动供给量的决定较少通过市场机制这一点而言,提供福利的效率更低。
第9章社会保险支出1.现收现付式的养老保险项目是利用基于税收支持的补助金来取代退休储蓄,而减少的储蓄额将投资于更高回报率的项目上,在此情形下,现收现付制对经济造成了净损失。
不过,假如每年实际收入的增长率高于投资的实际利率,则在税负不变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率将高于投资的实际利率,这样,因课税而带来的储蓄减少对经济造成的净损失减弱。
相比之下,养老保险私有化计划着眼于强制私人参与个人储蓄,以应付未来退休之需,但这要求有足够的投资回报率。
若投资的实际利率(相当于平均回报率)低于税收增长率,养老保险私有化计划的吸引力下降。
因此,在给定前提下,现收现付式的养老保险项目可能会优于养老保险私有化计划。
2.有专家建议,应当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不断增大的盈余的一部分投资于股票,而不是仅仅投资于政府债券。
理由在于,历史上股票的业绩胜过政府债券,这样,将社会保障信托基金投资于股票可获得更为可观的回报率。
但是,股票比债券具有更高的风险,如果股票市场崩盘,信托基金的余额将减少,此时就不得不减少补助支付金额或提高税收征收金额。
这幅漫画的喻义就是描述在信托基金投资受损时,国会因无力弥补信托基金缺口,只好写下借条的尴尬场景。
3.(1) Dd= 4.22 -0.444 ×50 =2 次/年总支出=2×50=$100(2) 购买保险后,个人每次只要付$5Dd′= 4.22 -0.444×5 =4 次实际支付$20保险公司支付$45×4=$180总支出=$200,为原先的2 倍。
第10章成本-收益分析1.这是一个无穷等比数列之和(2)2.(1)合适的社会贴现率应当是各类回报率的加权平均即社会贴现率= 6%×50% + 20%×30% +15%× 20% =12%(2)第11章财政收入概述1.(1)停车费是对享受政府部门提供的停车服务的使用者收取的费用,该收费在性质上具有使用者直接受益的特征,属于使用费的范畴。
(2)与停车费的情况相似,国家公园具有使用者直接受益的特征,属于使用费的范畴。
(3)司机驾照费具有税收所具有的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的形式特征,因此最好称之为税。
2.应纳税额(3000 -1600) × 20%=280元第12章税收原则1.(1)课税前,QX =50 ;课税后,QX =30税收收入=2×30=60元超额负担=1/2 ×2 ×(50 -30) =20 元(2)若对X的课税税率为每单位1元,则课税后QX =40来自X的税收=1×40=40元课税前,QY=40 ;若对Y的课税税率为每单位1元,则课税后:QY=20来自Y的税收=1×20=20元(3)对X课税的超额负担= 1/2 ×1×(50-40) =5 元对Y课税的超额负担=1/2 ×1×(40-20) =10 元可见,对X、Y均课税所产生的超额负担为15元。
(4)仅对X征税,税收收入为60元,超额负担为20元;同时对X、Y征税,税收收入也是60元,但超额负担减少为15元。
可见,对两种物品同时课税的效率更高。
2.由于税制A对纳税能力较高的人征收较多的税,而税制B对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征收相同的税,因此税制A具有更高的纵向公平。
在税制A下,对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如L1和L2、H1 和H2 课征不同的税收。
而在税制B下,对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均课征相同的税收,因此税制B具有更高的横向公平。
由于公平是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函数,因此难以断言税制A与税制B谁更公平。
第13章税收的转嫁与归宿1.(1)求均衡价格和产量因此,两种方法导致相同的结果。
2.网上购物需求的敏感性表明网上购物的需求曲线相当有弹性,而在高弹性需求下,网上销售的税收归宿主要由生产者承担,而非消费者。
3.对F产品的销售收入课税后,在F产品市场本身,价格上升,产量下降,买卖双方共同负担税收。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扩大分析视野,发现更进一步的税收效应。
从消费角度看,在产品市场,政府课税后消费者减少对F的购买,而将部分购买力置身M产品,对M产品的需求增加。
假设生产成本是递增的,则M产品的价格上涨。
同时,F产品的价格相对有所下降。
于是,税负就从F产品的消费者身上扩展到M产品的消费者身上。
这样,税收负担不仅落在直接课税产品的消费者身上,也会落在所有消费者身上。
从生产角度看,在要素市场,税后F产品部门的收益率下降,导致F产品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向M产品部门转移,但F产品部门与M产品部门的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比例和替代弹性是不一样的。
由于M产品为资本密集型,而F产品为劳动密集型,因此,自F 产品部门流出的劳动力相对较多,如果M产品部门劳动力和资本之间的替代弹性较小,则为了吸收这部分劳动力,劳动力价格即工资将下降,由于导致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下降。
这意味着,各个部门的劳动者都将承担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