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主观题解题指导——原因、背景类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主观题专项指导与训练【考情分析】行为动词概括(9 次)、指出(7 次)、说明(6 次)、阐述(2 次)、简述(1 次)、评述(1 次)、简析(2 次)、评析(1 次)、分析(2 次)中心词原因(5 次)、背景(3 次)、特点(5 次)、态度(1 次)、趋势(1 次)、异同(1 次)、发展(题眼)(2 次)、变化(2 次)、影响(1 次)、作用(1 次)、目的、(1 次)评价(1 次)下面我们按照“题眼”对全国卷主观题进行专项指导,以期服务于2018届高考。

【题型指导】一、原因、背景类解题技巧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三.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3)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

2.一般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

(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指与主观原因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主观意识影响的原因,一般从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状况、政治状况、思想因素等方面进行思考。

(3)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高考再现】近几年全国卷、模拟考试“原因、背景”类试题汇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 分)【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

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9 分)【解析】(1)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

【答案】(1)背景: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表2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 年1850~1945 年1945~2000 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1846~1924 年欧至1850 年,黑1960 年迁移人口为325洲移出4800 万,奴约为1500 万,1974 年为947.5人口迁移数量1834~1941 年亚万,为白人移万,1985~1990 年年增洲移出1200 ~民的4~5 倍长率为2.59%3700 万——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其中90% 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 25510 家,投资总额约 63271 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

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 年,移民人数达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17 分)【解析】(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大致从 1567~1840 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1801~1850 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 32 万人。

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对比材料一相同时期的移民数据可分析得出,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依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得出,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依据材料二‚70 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

到2008 年,移民人数达1000 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得出,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

第二小问原因,依据第一问16 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结合相应时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可分别得出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第三小问贡献,依据材料二‚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500 万人左右,其中 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 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 家,投资总额约63271 万元‛,结合中国近代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分别从实现民族独立(抗日战争)和中国近代化(工业化——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两大主题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

【答案】(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 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6 分)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

(4 分)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7 分)4.)[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

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7 分)【解析】(2)依据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分别从清朝时期的经济、社会、思想时间:201705 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由郑板桥‚‘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晚年靠卖画为生‛可分析得出,得益于清代江南扬州等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等可分析得出,江南社会的世俗化影响郑板桥的艺术风格;由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等可分析得出,受清代‚经世‛思想的影响。

【答案】(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7 分)5.)[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

1916 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

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

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