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后现代主义文学)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复习笔记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4章后现代主义文学
4.1 复习笔记
一、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及基本特征
1.产生背景
(1)西方进入后工业社会,促使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2)非理性主义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
后现代主义主要受存在主义,特别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影响,并和后结构主义合流。

2.产生时间
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3.与现代主义的关系
(1)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它继续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

(2)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决裂和反叛,表现为后现代作家想要抛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4.基本特征
(1)“反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不但从根本上否定“旧的”传统,而且要摒弃现代主义的“新”的规范。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对小说、诗歌和戏剧的传统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因而,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2)“零度写作”
后现代主义将孤独感、焦灼感等深沉意识进行消解或平面化。

作家要进行“零度写作”,即写作消失了内容,转向中立性,写作转向它自身。

(3)“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

(4)写作原则和风格出现两种倾向
①一种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文学实验,向大众文学的靠拢,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之间的鸿沟。

②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且超越它。

常见的创作手法有:矛盾(文本中的各种因素互相颠覆)、交替(在文本中,甚至在文本的同一篇章中,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可能性的叙述交替出现)、不连贯性和任意性(极端的例子是“活页小说”)、极度(如有意识地过度使用某种修辞手段以达到嘲弄它的目的)等。

(二)后现代主义重要流派
1.存在主义文学
(1)流行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2)基本特征
①思想上,作家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②主题上,作家着力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加缪《局外人》《鼠疫》、德·波伏瓦的《女客》《他人的血》、诺曼·梅勒的《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2.荒诞派戏剧
(1)流行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

(2)基本特征
①主题上,揭示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②形式上,丢弃传统戏剧的情节和结构,以破碎的舞台形象代替性格鲜明生动的人物,以荒诞的甚至语无伦次的“梦呓”代替传统戏剧中机智的应答和犀利的对话等。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犀牛》、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让·热奈的《女仆》、阿瑟·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等。

3.新小说
(1)产生时期
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法国。

(2)创作特征——对传统小说的反叛
①取消人物在小说中的中心地位。

②情节往往含混不清,甚至互相矛盾,难以确定。

③完全打乱传统小说中井然有序的结构。

④把绘画的原则应用到小说创作中去,把小说由“时间的艺术”变为“空间的艺术”。

⑤强调写外在的真实,热衷于对“物”作细致的描绘,注意运用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词汇进行写作,有“物本主义”的倾向。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娜塔丽·萨洛特《怀疑的时代》(被视为新小说的宣言书)、《无名氏肖像画》。

罗伯-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布托尔的《变》、西蒙的《弗兰德公路》。

4.“垮掉的一代”
(1)产生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美国。

(2)基本特征
①思想倾向上,他们关心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抗议社会对他们的压抑,但往往以颓废、堕落、犯罪来表现他们的“脱俗”。

②艺术上,他们追求无节制的自我放纵,作品的结构无拘无束乃至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3)代表作家及作品
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此外,威廉·巴罗斯和格雷戈里·柯尔索也是有影响的“垮掉的一代”作家。

5.黑色幽默
(1)产生时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美国。

(2)基本特征
①内容上,大多数黑色幽默作家都关注现实,对现实的荒诞有一种深沉的痛苦和恼怒。

②形式上,它既是一种带悲剧色彩的喜剧,也是以喜剧形式“上演”的悲剧。

③人物塑造上,主人公往往是性格乖僻的“反英雄”。

④情节结构上,具有非逻辑性。

(3)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宰场》《顶呱呱的早餐》、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人》等。

6.魔幻现实主义
(1)流行时期
形成于拉丁美洲,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世界。

(2)基本特征
①题材上,小说基本源于现实生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②情节上,作家大量引入各种超自然的力量,从而创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新现实。

虽然他们在小说中变现实为魔幻,但并不失其真。

③主题上,小说具有深刻寓意,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广泛的群众性,做到高雅与大众化的奇妙融合。

(3)代表作家及作品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阿莱霍·卡彭铁尔的《人间王国》、胡安·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等。

二、萨特
(一)生平和创作
1.作家简介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二战”后西方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2.重要作品
(1)《厌恶》,体现他早期人学思想的代表作,也是萨特人学的“绝对自由论”在文学上的结晶。

(2)《存在与虚无》,为人学的演变和理论的矫正奠定了哲学基础,标志他哲学体系建立。

(3)《苍蝇》是一部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表现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人学的积极内容,表达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独裁者的现实意义。

(4)《禁闭》,被法国评论家视为“唯我论的悲剧”。

3.思想主张及评价
(1)思想主张:存在主义人学
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倾向主要是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自由选择是萨特人学的精髓。

其观点可概括为一个总论点和三个分论点:
①总论点:“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没有先验的性善、性恶之分。

每个人只能根据不断选择自己超越自己,给自己下定义,每个人都处在动态的行为选择中。

②三个分论点
a.客体观是“自在的存在”,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这是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

b.主体观是“自为的存在”,主张自由选择,不断选择。

这是自由选择的核心内容。

c.责任观是自由和负责相联系,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

这是自由选择的基本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