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复习题4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复习题4


f c2 - f c1 ;若其带宽
62. 滤波器的倍频程数 n 值越小,其品质因数Q是 越大 。
63. 恒带宽比滤波器的带宽B与其中心频率 ƒ0 是 比值为常数 。
64. 脉冲函数的频谱是 均匀谱 ,非周期信号的频谱是 连续谱 。
65. 将信号在时域进行扩展,则信号在频域将 压缩 。
66. 交流调幅电桥的载波频率通常是调制信号频率的 10 倍以上 。
出信号的幅值( 震荡或衰减),输出信号的相位(延迟 )。 11. 时域是实偶函数的信号,其对应的频域函数是( 实偶 )函数。 12. 频域是虚奇函数的信号,其对应的时域函数是( 实奇 )函数。 13. 引用相对误差为 0.5%的仪表,其精度等级为( 0.5 )级。 14. 某位移传感器测量的最小位移为 0.01mm,最大位移为 1mm,其动态线性范围(或
为( X(F)* W(F) ),该乘积后的信号的频谱为( 连续 )频谱。 8. 根据采样定理,被测信号的频率 f1 与测试系统的固有频率 f2 关系是( f2>2 f1 )。 9. 正弦信号的自相关函数是一个同频的( 余弦 )函数。 10. 对二阶系统输入周期信号 x(t) =acos(wt+q),则对应的输出信号的频率(不变 ),输
50. 当 单位长度电阻值为常数 时,可变磁阻式电感传感器的输出和输入成近似线性关系, 其灵敏度 S 趋于 单位长度电阻值 。
51. 动态应变仪上同时设有电阻和电容平衡旋钮,原因是导线间存在 分布电容 。 52. 周期信号可按三角函数分解成下列形式:

∑ x(t) = a0 + (an cos nω0t + bn cos nω0t) n=1

������������������������0������������
������������。
53. 根据载波受调制的参数的不同,调制可分 调幅 、 调频 、 调相 。 54. 从时域看,系统的输出是其输入与该系统 脉冲响应函数 的卷积。 55. 信号的时域描述,以 时间 为独立变量;而信号的频域描述,以 频率 为独立变
联,则电桥的输出电压 加大两倍
88. 一个相邻双臂工作的测力电桥,如果将两工作臂的一个应变片均改为两个应变片并 联,则电桥的输出电压 不变
89. 若电阻应变片的输入信号为正弦波,则以该应变片为工作臂的直流测量用桥的输出 是 正弦波
90. 在时域中计算的信号总能量,等于在频域中计算的信号 总能量 91. 周期信号截断后的频谱必是 连续 的 92. 设信号 x(t)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为常数,则其自相关函数为 非常数 93. 同频、同相位的正弦信号与方波信号作互相关其结果为 同频余弦 信号 94. 直流信号被截断后的频谱必是 连续非周期 的 95. 二阶欠阻尼振动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中,幅值最高处的频率 等于系统固有频率 96. 用电涡流传感器探测金属零件表面裂纹,则电涡流传感器是 自感高频反射型
测量范围)是( 40 )dB。 15. 测试装置输出波形无失真但有时间延迟 t 的有失真测试条件是:装置的幅特性为
( 常数 ),相频特性为( ������������(������������)与������������为线性关系 );输出波形既不失真又无 延迟的条件是:幅频特性为( 常数 ),相频特性为( ������������(������������) = ������������ )。 16. 系统实现动态测试不失真的频率响应特性满足 权函数 , 幅值 或 时延 。 17. 若采样频率过低,不满足采样定理,则采样离散信号的频谱会发生( 混叠 )现 象。对连续时域信号作加窗截断处理,必然会引起频谱的( 泄露 )现象。 18. 若信号满足 y(t)=kx(t)关系,其中 k 常数,则其互相关系数 pxy()=( 1 ). 19. 频率不同的两个正弦信号,其互相关函数 Rxy()=( 0 ). 20. 同频的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其互相关函数 Rxy()=( 1 ). 21. 周期信号的频谱是 离散 频谱,各频率成分是基频的 整数 倍。 22. 双边谱的幅值为单边谱幅值的 1/2 。 23. 自相关函数是 偶 (奇或偶)函数,其最大值发生在 τ= 0 时刻,当 时延趋于无穷大时,周期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仍然是同 频率 的 周期信号 。 24. 概率密度函数是在 幅值 域上对信号的描述,相关函数是在 时延 域 上对信号的描述。 25. 自相关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是 自功率谱密度 函数。 26. 频率响应函数是系统输出的 傅里叶 变换与输入的 傅里叶 的比,也 是当系统输入为正弦信号时,输入与输出的 复数比 。
测试技术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 一阶系统的时间常数为 T,被测信号的频率为 1/T,则信号经过测试系统后,输出
信号与输入信号的相位差为( -45 度 ). 2. 一阶系统的动特性参数是( ������������ ),为使动态响应快,该参数( 越小越好 )。 3. 周期信号的频谱是离散的,同时周期信号具有( 谐波性 )和( 收敛性 )特性。 4. 周期信号的频谱具有( 离散 )特点,瞬变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具有( 对称 )特点。 5. 模似信号是指时间和幅值都具有( 连续 )特性的信号。 6. 信号在时域被压缩,则该信号在频域中的( 低频 )成分将增加。 7. X(F)为 x(t)的频谱,W(F)为矩形窗函数 w(t)的频谱,二者时域相乘,则频域可表示
量。
56. 如果一个信号的最高频率为 50Hz,为了防止在时域采样过程中出现混叠现象,采 样频率应该大于 100 Hz。
57. 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 F=500HZ,负 3 分贝点的带宽 B=10HZ,则该滤波器的品质
因数 Q=(50)。
58. 常用滤波器的上、下截止频率fc1 、 f c2 的定义为幅频特性曲线降为最大值的 1/√������������ 倍时对应的频率为截止频率,其带宽 B= f c2 - f c1 ,若为倍频程滤波器 f c1 与 f c2 的关系为 f c2 =2 fc1 。
67. 压电式振动传感器输出电压信号与输入振动的 加速度 成正比。
68. 两个同频方波的互相关函数曲线是 三角波 。两个不同频的简谐信号,其互相关函
为0。
69. 数字信号处理中,采样频率 fa 与被测信号中最高频率成分 fc 的关系应为 fa >2fc
70. 信号 χ(t)的自功率谱密度函数 Sx(f)是 χ(t)的自相关函数 Rx(t)的傅里叶变换
2 jω + 1
2
号 y(t) 的频率为ω = 1/2 度。
,幅值 y =
1/√������������
,相位φ = -45
34. 传递函数分别为 1.5 和
41ω n 2
的两个环节串联后组成的系统的总灵
3.5s + 0.5 s 2 + 1.4ω n s + ω n 2
敏度是( 3*41=123 )。
46. 涡流式传感器的变换原理是利用了金属导体在交流磁场中的 涡流 效应。
47. 电桥的作用是把电感、电阻、电容的变化转化为 电压或电流 输出的装置。
48. 调幅是指一个高频的正(余)弦信号与被测信号 相乘 ,使高频信号的幅值 随被测信号的 幅值 而变化。调幅波可以看作是载波与调制波的 卷积 。
49. 调频是利用信号电压的 幅值 控制一个振荡器,使其输出为等幅波,而 载波 频率 与信号电压成正比。
35. 当测试系统的输出 y(t) 与输入 x(t) 之间的关系为 y(t) = A0 x(t − t0 ) 时,该系统能实

不失真
测试。此时,系统的频率特性为 H ( jω ) = y(t ) = A0e−jwt 。
36. 变间距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与( 极距平方 )成反比,所以适合于微小位移的
测量.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的灵敏度与( 极距 )成反比,所以不适合微小位移
71. 信号 χ(t)和 y(t)的互谱 Sxy(f)是 互相关函数 Rxy(t)的傅里叶变换
72. 调幅信号经解调后必须经过 检波
73. 方波信号的谐波频率是基波频率的 整数倍 。
74. 工程中常见的周期信号其谐波的幅值随谐波的频率增加而 衰减 。
75. 提高二阶系统的固有频率,可以扩大系统的工作 频率 范围。 76. 设时域信号 x(t)的频谱为 X(f),则时域信号 ������������(������������)������������−������������������������������������������������������������ 的频谱为 X(f+fo)。 77. 当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拉伸时,该传感器电阻 变大 78. 自感型传感器的两线圈接于电桥的相邻桥臂时,其输出灵敏度 提高一倍 。 79. 极距变化型电容式传感器,其灵敏度与极距 平方成反比 80. 压电式传感器是高阻抗传感器,要求前置放大器的输入阻抗 很大 。 81. 变间隙式电容传感器测量位移量时,传感器的灵敏度随 间隙的减小 而增大。 82. 为消除压电传感器联接电缆分布电容变化对输出灵敏度的影响,可采用电荷放大
27. 信号的时域描述,以 为独立变量。
时间 为独立变量;而信号的频域描述,以 频率
28. 周期信号的频谱具有三个特点: 离散性 ,谐波性
,收敛性

29. 非周期信号包括 准周期 信号和 瞬态非周期 信号。
30. 对信号的双边谱而言,实频谱(幅频谱)总是 偶 对称,虚频谱(相频谱)总是 奇
对称。
31.

������������������������������������������������������������0������������
������������, bn
=
2 ������������0
������������0
∫2
−���������2���0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