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电影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的积极作用王蕊张凌铎(渤海大学辽宁锦州 121013)摘要:微电影作为大学校园中的流行元素,集中反映并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以及精神文化。
本文试图从文化环境对青年人的影响入手,通过对微电影特征的研究,分析探究其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时代精神;微电影基金项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发展轨迹和培养策略研究——兼论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及理想信念”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张春梅,编号:14JD710033自2008年开始,微电影就迅速的在我国的大学校园里发展起来,并开始蹿红于网络,成长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
微电影与电影的拍摄方法几乎相同,无论是画面还是镜头语言都能够给观众一种非常舒适的氛围。
但其更适合在移动状态下或者短时间内进行播放,拓宽了作品的传播途径,提升了作品播放的灵活性。
大学生的微电影从制作、播放到观看,从传播的主体到传播的方式再到传播的受众,每一个环节都与青年的文化视野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因此本文主要是从大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中来研究当代青年时代精神的先进性,剖析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状态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全面的把握住大学生的群体与微电影之间的一种互动机制,进而更加深入的研究当代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动力,并通过微电影解读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精神风貌与心理状态。
一、文化环境对青年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文化主要分为主文化和亚文化两种类型,强调文化的结构是一种动态的阶梯,一般来讲主要是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是主文化的一个补充,在每个社会中都会包含很多的亚文化,大学校园相当于一个小的社会,其中也包含很多的亚文化,这些亚文化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是身心发展十分迅速的时候,良好的亚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社会性格的形成是个人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协调的结果,它不仅包含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还包含人的塑造过程。
个人与社会大环境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即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性格,这一性格不仅仅反映着个人对大环境的适应过程,同时也呈现出大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塑造成果。
任何一个类型一种形式的社会大环境,均会有针对性的形成一些有鲜明特点的社会性格与文化特征。
从深层次来分析,当代青年的文化性格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特别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等等,使得青年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已经不再只是通过书本来获取多元化的知识,也不再仅仅依靠前辈经验来应对生活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们需要在当前更为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学会面对困难,学会解决困难,不断成长与发展。
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着网络文化、信息文化、手机文化等多种新鲜文化类型,特别是近几年微电影的出现使得很多青年心理和性格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点势必会在将来在青年性格特征上呈现出来。
二、微电影的特征及对大学生精神文化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
计算机及通信新技术的研发成功,使得与其有直接关系的微电影兴起并流行。
微电影从选材到制作再到播放,整个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功能、技术特点、文化特征均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取向,与当代青年群体的相吻合,使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与青年价值观发生激烈碰撞,激发出更多的发展动力。
1.从社会功能上的角度出发,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现代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当然对于青年而言也不例外。
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竞争,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样存在着新老文化意识形态的竞争,当代青年为应对生活压力需做出一些以往从未有过的选择,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时,他们不得不正面直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残酷与失败,不得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心理抗压能力。
压力是工作前行的动力,作为当代青年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据权威机构调查发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每天迫于工作压力,自行压缩交通、吃饭、休息时间的比例非常高,甚至于很多青年在吃饭这一件事情上完全是以“感觉饥饿”为标准来执行的,效率已经成为当今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各种行为的唯一准则。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选择休闲方式时要达到短时间内即可尽可能放松的效果,他们根本不可能花费几个小时去做一些消遣活动,因此微电影的效果在当今时代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社会给当代青年精神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未来微电影市场的前景就有多大。
微电影这种大众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娱乐消费品,青年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可以通过这一形式得到一定程度发泄和减轻。
微电影这一新兴产品恰逢当今社会大环境,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压力渴望得到释放,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的微电影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后现代化的虚拟空间,让他们能够利用科技社会提供的各种高科技数码工具实现感官上轻松愉快的直观体验,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首次出现。
2.打破专业垄断与模式化创作,重新诠释艺术内涵。
微电影的低门槛、普及性和互动性催生了许多草根导演,其中绝大多数是有志于电影创作的青年。
信息时代的青年强调的已不再是社会与长辈们曾经说过什么,而是一种“我行我秀”的思维方式和胆量气魄。
微电影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契机——打破传统电影由专业制作团队角色分工共同完成创作过程的模式,强调个人只要有兴趣和技能,就可以写剧本、做演员、做导演、做摄影——这使得电影从过去曲高和寡的艺术向民主与草根靠拢。
同时在线视频技术的成熟更为这些草根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播出渠道,进一步使影像艺术走下神坛、摆脱专业人士把控。
在这个充满青春气息的“草根秀”时代,人人都有机会用电影的形式去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从这一角度而言,电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内涵已然发生了改变。
同时,微电影创作的高度自由性和无模式化作业流程,也是吸引青年群体参与创作的重要因素。
当代青年文化的特点是,不破坏和颠覆主文化的制度与秩序,但却通过自身特有的文化行为表达着对正统权威的逆向思维、不顺从、不恭敬、不在意、崇尚偏离行为倾向。
正因为此,我们看到青年导演们吸收着不同的灵感元素,探讨各种人文主题,剖析出人生的不同侧面,时常以另类表达重新诠释“年轻”的涵义,由此形成当前审美取向五彩斑斓、表现形式千姿百态的微电影格局[1]。
从内容生产上看——体现消解崇高的生活态度,满足颠覆传统的快感体验。
现在很多舆论在讨论当代青年的时代文化精神,人们可以观察到青年一代的一些特征和他们的行为与当今文化的一种联系。
他们现在的文化氛围与近代的一些激进的青年文化是不同的,当代青年似乎对一切无法呈现于传统媒体的新鲜事物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一种颠覆传统的快感。
21世纪的互联网科技无限扩展了青年人的媒介触角和窥视欲望。
微电影常常以一种“去中心化”的碎片叙事模式和惊悚、性爱、无厘头搞笑等元素的运用吸引青年受众,体现出消解崇高、游戏一切的生活态度和全方位的感官体验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群体的好奇心和意念幻想的欲望[2]。
目前看来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个性十分张扬,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与众不同,这样才能展现出自身的一些特性,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微电影来展现出来,好的方面可以继续发扬。
这种比较简洁的微电影不但能够满足青年的一些心理需求,还能够给社会带来一些正能量。
这些微电影可以通过一些视频网站的分享和转载就可以达到如同病毒一样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心理机制的作用下,青年群体会根据个性化需求选用不同的媒介、选择不同的信息去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
比如在观看如《四夜怪谭》《酒店星座爱情故事》等游走于敏感禁忌话题边缘的微电影时,就满足了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同时释放了心中压抑的情感,达到了自我宣泄的目的。
4.从营销模式上看——改变生硬灌输的广而告之,诉求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
现实中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微电影中的广告插入持有宽容的态度,他们认为把一些品牌的传播与微电影相结合起来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必要的环节,是可以接受的一种行为。
这主要是微电影与以往的电影和电视的区别,以往的电影和电视中都是以强迫的形式把一些品牌推销给观众,如今微电影的发展改变了这种策略,它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很真实的实例展现给人们,让人们感兴趣,这样就避免了观众在看电视中产生厌烦,这也是微电影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这种运用情感共鸣的信息传达,不但能够达到批判传播的目的,而且这种温和的方法,更多的被运用到作品对某些观点和思想的婉转表达,实现受众更愉快的接受。
与传统的影视作品不同,微电影在诠释作品深层次内涵时,更注重采用这种情感共鸣手法,将主题思想隐含的更隐秘,却更容易令人理解和信服。
于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当代青年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表达,较之以往显得更复杂、更感性、更委婉、更隐秘,对于充分了解当代青年的精神思想和意识形态也就更加困难。
当然,认识到这一点也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从中剥离和凝练出当代青年的时代精神。
5.从传播方式上看——满足身份认同与社会互动需求,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作为“后喻文化”形式的微电影符合当代青年逆向型行为方式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被同辈人认可的行为方式选择,更能通过参与其间而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它的传播方式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迎合了当代青年渴望得到自我身份认同和参与社会互动的心理特征,满足了青年受众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的社会交往要求[3]。
首先,影片的播放在时间空间上是自主的,甚至包括播放的内容,完全由受众自主选择;其次,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青年观众可自由选择转发、参加投票或参与评论,同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影片评价发布在论坛、博客以及各大网站,可以在电影公司甚至演出明星的官方或个人网络空间留下自己对于影片的看法和建议。
在此,匿名性评论给予了青年群体自我的无限释放,在发表影片评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意见与观点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而不必存有太多顾忌,这种行为方式可以使观众得到情绪的彻底宣泄和自我释放。
当然最值得关注的是,微电影的传播方式为草根青年提供了参与传播的经验,这被学界认为是培养大众参与能力的最有价值的途径,使得草根阶层意识到自己并不只是社会传播活动的简单陪衬,由此获得一种参与的快感,进而把网络原生态文化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4]。
结语总体来讲,经过几年的发展,大学生的微电影作品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无论从内容、形式、主题还是思想上,都很好的诠释了当代青年对多元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追求,也更直观、更准确的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文化的基本特性和时代特征。
当今大多微电影作品都积极顺应着主流文化的方向,以当代青年的独特视角,将一些流行的文化元素、独特的个体语言添加进去,借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