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形考作业
作业一课堂讨论
请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攻击行为的例子,并尝试用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来分析这些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讨论后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
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5章)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社会认知具有的特点包括:选择性、双向性、整体性和易出偏差性。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4.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5.个体通过学习形成态度的方法主要有:古典条件作用、工具性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2.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C)。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宽大效应
3.在改变态度的方法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D)。
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团体影响法D.活动参与法
4.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B.相似性C.吸引力D.可信赖性
5.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 A )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B.潜意识区C.拒绝区D.不明朗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共25分)
1.再社会化P26
2.归因P87
3.基本归因错误P89
4.宽大效应P83
5.态度P94
四、简答题(每题10分,3道题,共30分)
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P74—75
2.由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06
3.简述态度改变的三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P110
五、论述题(20分)
劝说宣传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促使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
试述在使用劝说宣传法时,发起者的特性和目标人群的特性对说服效果有哪些影响?P111
作业三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18岁青年刘某为抓小偷被歹徒刺穿心肺,血流不止,在他身边有几十个围观的群众,却无一人帮忙。
直到五六分钟后,才出现一好心男子,将刘某抱入诊所。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200字)
作业四阶段性测验(第6至10章)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3.根据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可将其分为反社会的攻击行为、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被认可的攻击行为的攻击行为。
4.解释攻击行为为什么会产生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5.暗示可以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反暗示和自我暗示四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经典电击实验证明了(D)行为的普遍存在。
A.模仿B.暗示C.从众D.服从
2.“三个和尚没水吃”属于一种(C)现象。
A.社会抑制B.社会促进C.社会惰化D.从众
3.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中体现的暗示属于(A)。
A.自我暗示B.间接暗示C.反暗示D.直接暗示
4.著名的阿希三垂线实验证明了(C)现象的存在。
A.模仿B.暗示C.从众D.服从
5.个体受到外界压力,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叫做(A)。
A.顺从B.从众C.服从D.盲从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小题,共25分)
1.领导方式P254
2.群体规范P236
3.社会促进P207
4.攻击行为P179
5.偏见P261
四、简答题(每题10分,3道题,共30分)
1.简述从众的定义以及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P212—215
2.简述去个性化的定义以及影响去个性化的主要因素。
P225—227
3.简述优势反应强化说的基本内容。
P209
五、应用分析题(20分)
阿尔贝·施佩尔是希特勒的首席顾问,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围绕在希特勒周围的官员唯唯诺诺,即使希特勒提出了最野蛮的、毫无人性的决策,大家也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没人提出异议。
请用服从与从众的有关知识来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P2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