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0年,德国学者A.Scheunert 在研究肠道菌群时就提出把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称为微生态失调,包括肠道菌之间的失调、肠道菌与宿主的失调、肠道菌和宿主的统一体与外环境的失调。
1962年,Haenel 提出一个健康的、自然发生的、可以再度组成微群落的状态遭到破坏或紊乱就是微生态失调。
他指出微生物与其宿主及微生物之间微生态平衡与微生态失调是可逆的,可以相互转化1。
1 肠道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可能是引起疾病的原因,或是疾病导致的结果,或是原因与结果相互转化的结局。
微生态失调是细肠道微生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徐弘君1 覃树林2,3 王新明2,3 肖 林2(1 禹城市人民医院,禹城 251200;2 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禹城 251200;3 山东省功能糖工程研究中心,禹城 251200)doi:10.3969/j.issn.1674-0319.2016.06.008菌、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生态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微生态失调症的病原体不只是细菌,但下文主要介绍细菌性微生态失调,故称菌群失调症。
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处于动态平衡中,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菌群出现紊乱,导致菌群和宿主间形成的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失调造成的不健康症状被称为肠道失调症。
引起微生态和菌群失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人体内部因素(内因)和外部因素(外因)两种。
内因包括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下降(胃酸减少、肠蠕动缓慢、胆汁分泌异常、黏液分泌量下降或成分改变和胃肠道手术等)和免疫失调,外因主要包括抗菌药物、医疗措施和外环境改变等。
徐弘君,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长期致力于肠道微生态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主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肠道微生态制剂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E-mail:sdxuhj@作者简介肖林,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质开发及利用,功能性食品开发等。
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参与研究成果中获得授权专利45项。
E-mail:xiaolin@通讯作者简介肠道微生态失调会导致人体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许多疾病的发生。
许多研究涉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文章综述了肠道微生态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及益生菌与其他微生态制剂在消化道肿瘤及其他消化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相关问题。
讲座2 肠道微生态菌群失调所引起的疾病肠道微生态失调症的病种很多,因为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会影响这个非常敏感、一直在变动并保持动态平衡的正常菌群系统的质和量,所以临床上肠道菌群失调症很常见,并可以导致下列疾病。
2.1 腹泻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排便频率大于平日、粪便稀、含水高,含有不消化物或脓血。
腹泻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为慢性腹泻,一般慢性腹泻与肠道微生态失调有关。
2.1.1 婴幼儿腹泻婴幼儿腹泻是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婴幼儿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常见的病因如下。
①发育因素。
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新生儿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缺乏拮抗作用。
②感染因素。
③消化功能因素。
因饮食因素和喂养不当,气候骤变和生活规律的改变引起腹泻。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主要是调整和限制饮食,减少胃肠道负担;控制肠道内外感染,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婴幼儿腹泻时应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疗效,值得推荐。
2.1.2 慢性腹泻尽管慢性痢疾(细菌性痢疾为主)在慢性腹泻中占很大比例,但在临床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例找不到病原菌。
即使采取针对消除痢疾杆菌的措施也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这样的病例可能不是慢性痢疾,而是“原因不明性腹泻”。
慢性腹泻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
在诊断肠道微生态失调性腹泻时,应尽量确定引起微生态失调的原因,以便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根据引起菌群失调的原因,可将肠道微生态失调性腹泻分类如下。
①症状性菌群失调。
各种慢性病、各类消化道外科手术以及某些肠道解剖学方面的异常均能导致肠菌群的失调。
②感染性菌群失调。
各种肠道或非肠道的急慢性传染病均能引起肠菌群的失调。
在感染消失后,有的失调可自然消失,有的则长期遗留。
③药物性菌群失调。
抗生素类药物最易引起肠菌群失调,抗生素主要是用于治疗感染,其次是预防性应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对正常菌群的影响很明显。
④食物性菌群失调。
由于偏食、营养缺乏、暴饮暴食及食用生冷腐败的食物均有可能引起菌群失调。
⑤原因不明性菌群失调。
理论上菌群失调总有诱因,但实际上并非都能找到,只能定为原因不明性菌群失调。
1 参考文献徐弘君, 程少博.肠寿——肠道健康新生活.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37-54.2 参考文献贾翼.乳酸杆菌对5-F U腹腔注射致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0[2016-11-16]. /KCMS/ 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 &filename=2010151263.nh&dbname=CMFD2010 &dbcode=CMFD&pr=&urlid=&yx=&uid=WEEvR EcwSlJHSldTTEYzU3EyU1pjMlB5K0JYRXZCd WI5dEM4VERjcmVqdz0=$9A4hF_YAuvQ5obgV 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 w!!&v=MzA5OThNMUZyQ1VSTHllWnVkcEZ5 M2hVcnJJVjEyNkhySzlIOVBLckpFYlBJUjhlWD FMdXhZUzdEaDFUM3FUclc=.3 参考文献徐弘君, 何山林, 王学敬.低聚木糖在慢性肝炎伴肠道功能紊乱中的应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 12(6):365-366.4 参考文献URONIS J M, MÜHLBAUER M, RUBINAS T C, et al. Modula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alters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susceptibility. PLoS One, 2009, 4(6):e6026.5 参考文献沙素梅, 吴开春.肠道微生态与大肠肿瘤. 中华内科杂志, 2015, 54(5):402-404.目前慢性腹泻的治疗应尽早去除病因。
由细菌引起者,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止泻药、解痉药及镇静药等对症治疗亦属必要。
同时可以利用生态制剂在肠内繁殖,抑制病菌生长,纠正肠道微生态失调,从而治愈腹泻。
2.2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100余年前,Richard Pfeiffer首次报道革兰阴性杆菌的细胞壁中含有毒物质,并将其称为内毒素。
内毒素是一类具有高度活性的分子,对机体具有广泛的两相(有益或有害)生物学作用。
自出生起,人类就接受细菌内毒素(特别是肠道正常菌)的感染,并处于“共生”状态。
内毒素在人体中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但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机体菌群失调时,大量的内毒素将释放到人体血液中,轻者发生内毒素血症,重者可发生严重的致死性内毒素休克。
肠道菌群中有大量的厌氧菌和少量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会分泌内毒素,因此,肠道具有阻止肠道菌和内毒素移位到其他组织的功能。
若肠道屏障功能下降,肠道内的有害菌和内毒素会向肠外其他组织迁移,这个过程被称为内毒素移位。
而有些内毒素血症患者不伴有革兰阴性菌感染,其内毒素源于肠道内毒素池的移位,称之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肝脏是清除体内内毒素的主要脏器,可以将内毒素灭活解毒。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功能将减退;或因自发性、手术后肝内侧支循环,内毒素绕过肝脏未经灭活解毒就涌入体循环,形成内毒素血症2。
肠道微生态平衡状态下,菌群中专性厌氧菌占主导,这些菌与肠上皮细胞紧密黏结,减少了有致病作用的肠道菌及内毒素与肠黏膜接触机会,形成屏障。
但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使对抗生素敏感的厌氧菌数量大幅减少,导致革兰氏阴性杆菌突破黏膜屏障而移位进入血循环。
这是引起肠道内毒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也是慢性肝病病人伴肠道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有报道采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慢性肝炎伴肠道功能紊乱收到良好的效果3。
2.3 消化道肿瘤环境因素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联系,其中细菌可能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胃肠道直接与外界相通,易受细菌的影响。
当外界细菌侵入胃肠道后,其毒素及代谢产物对胃肠道黏膜造成直接损伤,或通过分解、合成各种化合物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进而诱发肿瘤。
消化道还寄居大量的正常菌群,当与机体的相对平衡状态被破坏后,条件致病菌表现出致病性,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宿主机体6 参考文献C A S T E L L A R I N M,WA R R E N R L,FREEMAN J D, et al.Fusobacterium nucleatuminfection is prevalent in human colorectalcarcinoma.Genome Research, 2012, 22(2):299-306.7 参考文献M C C O Y A N,A R AúJ O-PéR E Z F,AZCáRATE-PERiL A, et al. Fusobacterium is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adenomas. PLoS One,2013, 8(1):e53653.8 参考文献GIANOTTI L, MORELLI L, GALBIA TI F, et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rial on perioperativeadministration of probiotics in colorectal cancerpatients.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2):167-175.9 参考文献徐弘君, 何山林, 王学敏等. 低聚木糖在慢性肝炎伴肠道功能紊乱中的应用的统计信息分析. 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术论文集, 2004.10 参考文献徐弘君, 程少博, 张达荣等. 低聚木糖治疗肠道易激综合症100例临床观察. 山东医药, 2004,44(8):48.讲座梭杆菌数量呈正相关,且在结直肠癌发生的最早期数量就有了明显的变化5~7。
有些外源性物质经消化道菌群代谢后所产生的DNA毒性物质可引起黏膜细胞DNA损伤,并启动癌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