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海林市教师进修学校徐光成据调查海林市朝鲜族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
但是,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海林市朝鲜族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比较薄弱,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孩子的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工作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通过调查还发现有10.8%的学生具有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政治上,有的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淡薄,对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漠不关心;思想上,有的学生觉悟不高,法制意识淡薄,经常违规违纪,自控力、自制力差,不明理,破坏欲望强,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上,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兴趣,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有的参与偷盗、抢劫、赌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理想上,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没有追求,不少学生偏重个人前途,“唯我独尊”,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上,部分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追求个人利益、向往高收入与高消费日趋明显;道德情操上,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由散漫,语言不文明,举止粗野,不诚实、说谎话,吸烟、喝酒,哥们义气严重;劳动上,有的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劳动技能,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勤俭节约的意识,一味地攀比、享受;心理上,有的学生个性强,不善交流,做事偏激,不计后果,自私、自利,合作能力差,心理脆弱,经不起一点点的挫折与失败,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生理上,部分学生青春期发育提前,但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相适应,“早恋”有所发展。
由于青春期的知识掌握较少,又受格调低下的影视、书刊的影响,一些学生的行为超越了其学生的身份。
分析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学校德育工作的偏差。
主要表现为:一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由于家长和社会以升学率定学校的好坏,使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流于形式。
二是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
一些教师在管理上有“漏洞”,对学生思想品德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对待“学困生”不是耐心地说服教育,而是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厌学”,甚至流失。
三是对德育工作研究的不够。
一些学校跟不上教育形势的迅速发展,在新时期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的不够、办法不多,灌输与说教仍占主导地位。
四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互脱节。
一些学校对德育工作资源挖掘不足,重课堂、轻实践,重校内、轻校外。
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脱节,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家庭教育的削弱。
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分依赖学校。
一些家长错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过分依赖学校,把孩子推到学校了事,对孩子不闻不问,甚至连家长会都不参加。
二是家长对孩子的失控。
由于下岗的学生家长较多,每天从早到晚忙于生计,又有一些家长长年在外经商或出国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造成管理和教育的失控,使一些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影视厅,失去了学习兴趣,最终辍学混入社会,甚至误入歧途。
三是对孩子过分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多,父母及爷爷奶奶等视如掌上明珠,不让参加任何劳动,要什么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使学生养成了不好的性格,放纵思想严重。
四是对孩子摆家长作风。
有些学生家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严重,一味地打骂、训斥,学生逆反心理强。
五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让孩子拼命读书,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同时,一些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准不高,不良行为习惯较多,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3、社会环境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硬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青少年有教育作用的场所和健康的娱乐场所很少,有的只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学生闲暇时间无处可去,只能去网吧、游戏厅、录像厅。
特别是有些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就开在学校附近,学生经常光顾,给学校的教育带来困难。
二是社会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如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多元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
特别是当前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一些人心理上不平衡,产生对社会不满情绪,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感染了学生。
三是不健康的影视作品、刊物书籍的危害。
有些影视作品充满着暴力凶杀,有些刊物书籍充满着迷信色情,严重侵蚀着学生心灵。
四是学校周边环境的危害。
一些摊床就摆在学校路口,一些三轮车就停在校园门口,一些个体小工厂就开在学校旁边,使学校的周边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与净化,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
五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业主的违法经营。
一些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的业主受利益驱动,不顾文化市场管理等部门的三令五申,引诱、纵容、教唆未成年人进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顺应新时代要求,树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性,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提高认识,把德育摆上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德育是管方向、管灵魂的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事,各学校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整体构建起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层递进的德育工作体系。
要牢固确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
要把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视,同步规划、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同步考核。
同时,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当前教育与长远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德育教育和学科渗透的关系,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2、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要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
要继续深入开展“塑形工程”,以师德带生德,以生德促师德。
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度,对师德差、不合格的教师进行解聘或辞退。
要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标准》,把德育工作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每年进行一次德育工作的交流和评估,德育工作不达标的学校决不能评先进。
同时,要建立德育工作学期汇报制度,以便能够及时总结,推进工作。
3、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各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按照《海林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实施意见》的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要至少配备1至2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设置心理咨询室及心理信箱;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课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增强针对性;要以《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和《初中生性健康教育》为教材,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同时,要努力建设一支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4、切实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
充分发挥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他们到校,采取专题学习、举办法制讲座、分析典型案例、举行普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为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各学校要积极聘请校外法制副校长和法制教育辅导员,认真商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各校校长要“守土有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格控制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
5、切实开展帮教活动,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要建立校内三级帮教网络:第一级是班级。
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班干部对“问题”程度较轻的学生实行“三帮一”;第二级是德育处。
由德育处主任、副主任及工作人员对“问题”程度中等的学生实行“三帮一”;第三级是学校。
由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对“问题”程度较为严重的学生实行“三帮一”。
在帮教工作中,要建好“问题”学生的档案,认真记载帮教工作的过程和效果,实行跟踪调查。
同时,要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共同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对“问题”的学生要有信心,不怕反复,要把转化“问题”学生作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6、切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区分不同层次中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纪念日、主题班(团、队)会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有效载体,特别是每年9月份的“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公民道德宣传日”,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中小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同时,还要运用各种方式向中小学生宣传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让他们从榜样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二)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学校、家长和托管人合力育人的局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要全面教育好孩子,必须增强家、校育人的合力。
1、建立家长学校工作机制。
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家长工作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要向家长定期举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或报告,提高家长的思想素质和科学的教子方法,使家长能与学校同步施教。
要建立家长例会制度,定期把在家的家长和托管人集中在一起召开家长会,以便使学校和家长及时沟通,形成合力。
家长会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使广大家长成为家长会的主人,使班主任由家长会的主宰者成为组织者与参与者,让家长会成为班级工作的研讨会、家长经验交流会、教育学生的决策会、班级工作与家教成果的展示会。
2、建立和完善托管制。
针对我市下岗职工较多,学生家长多到外地打工,特别是朝鲜族单亲或双亲不在的家庭增多的实际,要建立并完善托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