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品《法律伴我们健康成长》教案,教学反思(何玲)

思品《法律伴我们健康成长》教案,教学反思(何玲)

《法律伴我们健康成长》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没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的?要是在我们上学路上,没有了红绿灯?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了规则、法律,我们的生活都会有哪些变化呢?
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法律伴我们健康成长》,了解为什么说法律伴我们健康成长?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捕抓法律的身影
师: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照片:在上学或放学路上,《交通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有什么作用?偏远地区的学生在学校读书正是因为有了《九年义务教育法》的保障;我们在购物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障,保护我们的消费权;同样的我们未成年人能健康成长也离不开《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我们的保护。

大家想想我们在生活中还伴随有哪些法律身影。

生:
师:对,刚出生时,就获得父母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儿童少年时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到达法定年龄,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年老时,享受子女抚养的权利。

如果在今天的社会中没有了法律,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所以,我们要遵循法律而生活。

法律规定体现了我们健康生活的需要;法律可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可以保障我们的生活健康有序。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
师:法律所要求做的(必须做),法律所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师:阅读76页上面的材料,思考:黄可为什么会受到处罚?
师:是的,黄可缺少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做了法律禁止的事情,违犯了法律。

师: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它都包括哪些意思?大家讨论一下。

师: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行为;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属违法行为。

师:同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有的人要判刑坐牢,而有的人不用?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师:是的,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中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法规,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行政管理法规,受行政制裁。

刑事违法行为就是严重的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师:下面我们来练练:(一)请你判定下列行为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1、甲打了乙两个耳光,致使乙面部红肿,口角流血。

2、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

3、父母不让子女上学,回家务农。

(二)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借钱不还侮辱老师结伙闹事抢劫手机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是怎样的吗?
师:是的,往往犯罪行为都是般违法行为转换来的,如果违法行为不得到及时的改正,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比如,有偷窃行为的人,很容易发展成为盗窃;有打架行为的人容易发展成为斗殴。

所以,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做守法、护法好公民。

生:
师: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生:
师: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说来,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是从一般违法开始的。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相对较小。

师:下面我们来当堂检测一下:判断下列行为违反哪些相关法律?应受什么处罚?
村民李某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欠别人的钱从来不还,2009年3月的一天,为躲避债主的追讨,擅闯红灯,把七年级同学小朱当场撞死。

李某见状,赶紧调转车头,拼命逃窜。

师:欠债不还—违反《民法通则》—民事违法—承担民事责任
闯红灯—违反《道路安全法》—行政违法—行政制裁
肇事逃逸,后果严重—触犯《刑法》—刑事违法
五、板书设计
法律伴我们健康成长
1.遵循法律而生活原因:要求:
2.违法行为含义:分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较好的落实贯彻了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多样。

不足之处:导入不够新颖。

语言亲和力还不够。

教师引导太多,语言不够精练,让学生说的时间不够充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案例应该更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