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课件ppt第一单元
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课件ppt第一单元
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只有读好生字词和长句,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为理解 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检查预习情况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教师做到顺学 而导,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读课文时你能想到哪些画面 ? 【设计意图】
追求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 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赏”的精神。
6.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作
者笔下花的形象。
2 变形记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 详细一些。
语文 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草原
1.回顾本单元课文,学习“读 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 意上的作用。
师范写“毯”字,谈注意事项,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反馈评价。生自主练习半包围结 构的生字“腐、羞”,再交流写法,练习书写。 示例二: 课件出示: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渲染”“勾勒”。请学过中国画的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 渲染”和“勾勒”。(点击课件,“渲染”变绿色,“勾勒”变黑色。)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一碧 千里的草原风光,喜迎远客的热闹场景,敬酒联欢的开心场面。学生在想象中披文入情, 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品味了语言,深切地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 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表达运用
学生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领略草原的秀美景色,体会作者的感受,例:那些小丘的线 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 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 丽的小诗。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 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读句子,哪一句直接写了草原景色?根据读的内容你想象到了什么?哪一句写了作者 的感受?
前一句写的是草原景色,(学生可根据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美景用语 言表达出来);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②去掉后一句,对比朗读,体会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1分钟 。 思考: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地方? 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 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习作“变形记”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并把
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语文园地”通过交流、朗读、背诵等形式,学习“既读进去,
又想开去”的阅读方法;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了解分号的用法;借助拼音认识地名;积
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内容 课 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草原
本文描写了作者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 2 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②课件出示分别用“渲染”“勾勒”两种画法的中国画,学生进行对比,想想课文中“ 渲染”这个词好在哪儿? ③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翠色欲流,点击课件,“翠色欲 流”变翠绿色)“翠”比“绿”好在哪儿? 生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生2:感觉“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 流淌下来。 ④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一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 面? 生1:草原绿油油的,绿得发亮,看起来就像要流出来似的。草原还很辽阔,就像与云天 相接,仿佛绿色都渲染到了云层里。 生2:草原的颜色非常有层次,前面是浅绿,由浅及深,并且草原一望无际,就像与天空 交接在一起,把那种绿色渲染到云朵里。 ⑤请学生带着想象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⑥教师归纳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 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设计意图】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①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②学生齐读。
(2)这里还有一组词语,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好客 同行 似乎 蒙古包
学生回答:这些词语都含有多音字。“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 的“行”读作“xínɡ”;“似乎”中的“似”读作“sì”;“蒙古包”中的“蒙”读作 “měnɡ”。(点击课件,“好”“行”“似”“蒙”变红色) 2.课件出示文中的两个长句:
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 情感。
片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 5.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
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
味诗句,感知诗词大意;指
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花之 歌
习作
这首散文诗以花的口吻,讲述了花的成长
、芬芳以及凋谢,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大自
1 然画卷,赞美了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 此,上课伊始,我通过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了解有关草原的资料,营造气氛,将学 生带入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对草原充满了无限向往,为课文的学 习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基调。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检查学生对词语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
上面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 处?先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预习提纲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 特点、生活习惯等。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4)再读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如果我们抓住了课文的思路,也就抓住了组织阅读教学的准绳、筋骨和架子。初读重在 整体感知,我通过边读边思考“你能想到哪些画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
容,把握课文的大体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四、品读共赏,感悟美景 1.自主研读,勾画批注。(哪几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几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蒙古族同胞居 住的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描写草 原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老舍先生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第1课《草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 受最深的地方画出来,还可以做批注。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可以给出评价如“这个同学圈出了词语,并写上了自己的感受 ”“那个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了重点语句,还做了批注”。 2.朗读课文,想象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1)课件出示:
A.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 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B.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 师: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 生1:我觉得草原的景色很美,蔚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牛羊成群 ,骏马在尽情驰骋。 生2: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为欢迎客人,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唱歌、跳舞, 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设计意图】
,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文章从色、形、味等多个角度细致地描绘
丁香 结
2
了丁香花的高洁、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丁 香花的喜爱,并借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告
诉我们要正确面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 1.会写22个生字,会写37个
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随着作者的叙述
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包含《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 》四篇课文,习作“变形记”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所选的四篇课文在表
达上有一个共同点: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不同
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教学时要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培
3.学会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4.背诵《过故人庄》。
1.会写“毯、陈、裳”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1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作者感受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试写与人惜别的经历。 重点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品味“清鲜”“绣”“翠”等字词的巧妙之处,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初 步的审美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归纳出读书的方法—— 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帮助学生读懂课文。 3.仿写句式,训练表达。 (1)引出描写感受的句子。 课件出示:
《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 ,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从而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写出了羁旅之思 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古诗 词
三首
3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 人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 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西江月·夜行 黄沙道中》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